86岁站着作报告,今年初还在下田 很多海南科技工作者受过袁老指导

20210523期来自:海南日报

“老师经常说,水稻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的学生李建武说。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是袁隆平的“八字成功哲学”,下田像吃饭一样频繁,这是他的老习惯了。

“他从上世纪60年代就在三亚开始南繁育种,天天都在扎在田里,晒得黑黑的,今年年初还在下田。他不讲究吃穿,咸菜拌辣椒就能吃上一碗饭,特别爱学习,常常从地里回来卷着的裤腿里还有泥,他也不在乎,坐下掏出随身带的英语资料、水稻资料就开始琢磨。”海南省南繁植物检疫站原副站长冯克珊在1970年与袁隆平的助手在南红农场的一个涵洞旁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为三系杂交水稻的培育奠定基础。如今已是78岁高龄的冯克珊,聊起老友热泪盈眶。

因为看中了他的责任心,肖小青被袁隆平团队委以重任,2012年从湖南调至三亚,2021年又开始承担耐盐碱水稻试验田的田间管理工作。“我们在地里经常看到他,袁老的生活很简单,十分平易近人,但对工作的要求非常高,我们做事做得好他就高兴,还会自掏腰包设置奖励,鼓励我们实现技术突破。”田间管理员肖小青说。

袁隆平是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的主席,欣然受命后,他一遍又一遍亲自审定论坛方案,近20分钟的大会主题报告,他站着侃侃而谈。“袁老做事严谨务实、亲历亲为,当时他已经是86岁高龄了,仍然婉拒了主办方提供的椅子,坚持站着作报告。”柯用春回忆,袁老一直秉持开放心态,热衷于培养年轻人,研究材料坚持开放共享,前沿技术从来都是倾囊相授。

在曹兵的珍藏里,有一副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写的书法作品,“南繁育种,发现‘野败’,成就杂交水稻,我热爱南繁,热爱三亚。”

袁隆平院士与海南有着不解之缘,在三亚发现了不育系品种的祖本——“野败”,每年南繁季的稻田里,都会出现袁隆平的身影。

“袁老取得的科研成就与海南息息相关,海南种植的很多优质的稻米品种都是袁老团队选育的,很多本土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也受过袁老的指导和教诲。”柯用春说。

“工作上我总是找他帮助,请他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当兼职教授、到省农科院当首席专家……他每求必应,经常不顾高龄体弱亲自做报告,亲自参加科普活动,从未见他领取什么补助和津贴。他无私地帮助我们,从来没有提到回报,从来都是用心用情。”曹兵透露。

在最近的50年间,其中的48年时间里,袁隆平每年都要在三亚呆上几个月,没来的那两年,是因为他去了国际水稻研究所工作。作为三亚的荣誉市民,他期待着在鹿城这片热土上迎来更多种业创新的好消息。

在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的工作区,袁隆平“奋斗不息,创新不止”的题字被高挂于墙。“我们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后,他在去年中秋节跟我们一起讨论业务,希望我们能为中国生物育种、生物芯片的研发作贡献。”公司总经理吕玉平说。

“他很支持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创办研学基地,希望能够借此让更多的孩子学到田间知识,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传播科学的力量,让下一代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农业科研事业。”三亚金诺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覃琳琳说。

(本报三亚5月22日电)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