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当前

20210521期来自:海南日报

家底未摸清、品种难培育、种植面积萎缩

作为已被国际市场验证了品质的海南大叶种,为何发展轨迹一度缺乏后劲?我们有必要回到1958年寻找答案。

据1995年版《琼中县志》记载,1958年,水满乡开办了五指山茶场,开始了工厂化加工海南大叶种茶叶的历史。水满乡方好村88岁的王启彬是当年的第一批茶工之一。他回忆道,茶场人工培育海南大叶种茶树,用种子培育的树苗成活率极低,即使顺利存活,也需要3年才能采摘茶青。

即便人工培育难度大,继五指山茶场之后,海南中部山区还是陆续建立了通什、岭头、白马岭3个茶场,进一步扩大海南大叶种的种植面积。到1988年,海南大叶种茶年产干茶接近8000吨。再后来,海南农垦系统开始种植茶叶,1992年垦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92万亩,其中海南大叶种面积超过1.3万亩,还引进了云南大叶种等外来品种。

然而,接下来的近30年,海南种茶面积却逐步萎缩。目前全岛茶叶种植面积仅余2.8万亩,其中,海南大叶种的种植面积也缩减至不足9000亩,种植地区集中在五指山水满乡。

“海南种茶面积的缩减,既有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也有产业转型的原因,如红茶转绿茶和改种橡胶等。”陈德新说,“归根结底,还是对海

南大叶种这一本土原生珍贵茶树资源的认识不够,技术提升不足,缺乏自信和远见所致,而引进高产、高香的外来品

种,也势必对海南大叶种的发展造成冲击。”

另一方面,学界和业界对海南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特别是对海南大叶种的区域性调查和成分检测,一直在持续进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陈亮说,迄今为止,这些调查仍未摸清海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分布和存量,也未选育出高产、稳定的优良品种。陈德新在

《海南大叶茶呼唤科学保护与应用》中亦写道:抗高温,抗干旱,抗病虫害,且制茶品质优良的海南大叶种单株良种,迄今尚未选育出,目前仅限于室内鉴定分析工作。

研究认识不足、生产技术有限、心态摇摆不定……种种原因,让海南大叶种在辉煌绚烂过后几近踩了刹车。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