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纪念馆:

历史在这里转折

20210603期来自:西安日报

促成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在建国路69号门前,“张学良将军公馆”“西安事变纪念馆”两块牌子,悬挂在黑色铁栅栏门的两边。门外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80多年前,这里发生的事件震惊世界,改变时局,历史在这里转折,成为结束国内战争、走向全面抗日的转折点。

■记者闫珅/文 记者郝钟毓/图

张学良曾在这里工作生活

在此期间,中共中央还派代表在张学良、杨虎城之间进行沟通,经过努力,张学良和杨虎城开始了日趋密切的合作。从1936年上半年开始,红军同东北军、十七路军之间,实际上停止了敌对状态。经过中国共产党、张学良和杨虎城三者之间的多次沟通、会谈,到1936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成为三方的共识,西北大联合的局面初步形成。

随后,张学良、杨虎城在积极做抗日准备工作的同时,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均遭拒绝。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亲赴西安督导张学良、杨虎城“剿共”。

1936年12月9日,西安城内1万余名学生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举行请愿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党特务开枪打伤学生。学生群情激愤,冲出城去,准备前往临潼华清池蒋介石住地请愿。

张学良赶到西安东郊十里铺劝阻学生。他为学生们的爱国热忱所感动,深情地对学生们说,“你们的要求就是我的要求,也许我的要求比你们的要求还要迫切”“请大家相信我,我无时不挂记抗日复土,我是要抗日的”“你们所提要求,我一定转呈蒋委员长,我代大家请愿”。还答应学生们在一星期内用事实回答他们的要求。

西楼二层的东侧,一间约30平方米的会议室内,摆着一圈沙发,室内三面为玻璃大窗,空间显得很大。1936年12月11日,就是在这个会议室里,张学良向东北军宣布了临潼扣蒋行动。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走进院中,草木丰盈,三座由东向西排列的三层小楼十分别致。参观学习的游客人数不少,从讲解员的口中得知:这三座小楼均为西式风格建筑,它们的户型大体是一致的,两扇窗户高且窄,整栋建筑几乎没有屋檐,楼的南北两面中间部分向外突出,楼梯从中间向两侧环抱伸出,小楼的俯视形状呈“中”字形。你若驻足仔细观察,中间那座标注为B座的小楼,北边突出部分的屋顶采用了飞檐翘角、彩绘等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式样,较之其他,有所不同。

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工作已有36年的研究馆员石八民向记者介绍,此院由当时西安颇具经济实力的西北通济信托公司修建,于1934年下半年开工,1935年夏秋间建成。有关历史图纸显示,张学良公馆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1.567亩。

石八民说,为发动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国民党调东北军进入陕甘,并于1935年9月成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蒋介石自兼总司令,张学良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常驻西安”。于是,张学良来到西安,租用了这座刚刚竣工的金家巷5号院,办宿合一,月租金约400银元。此后,人们便称这里为“张学良将军公馆”。

张学良当年工作生活都在西侧的小楼上。如今,小楼里面复原了他曾经居住过的卧室和办公室:西楼三层楼梯东面是个大套间,堂屋有办公桌、沙发、收音机、带着大喇叭的留声机等等;楼中部向外突出的部分为小餐厅;东面里屋为卧室。

张学良的思想在这里转变

三座小楼的北侧有一处青砖筑成的平房,曾是门卫室和警卫住室,现在作为展览室,“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展览正在展出。展览分为东西两个展厅,入口处可以租借电子讲解机,输入编码,便随着音频、图片以及实物,将你带回到那段极不平凡的历史之中……

当年初到陕西,张学良遵照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决心“剿共”。当时,侵华日军对华北步步紧逼,全国抗日呼声逐日高涨,加之中共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口号,赢得东北军将士的普遍赞扬,认为与红军作战“皆以如此的牺牲消耗,远不如抗日牺牲光荣”。

西安事变纪念馆院内的三层砖木结构小楼。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