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心中永远有人民的伟大作家

20210602期来自:西安日报

创办“萌芽读书会”让阅读陪伴成长

■记者陈静

近日,由陕西导演田波拍摄,成泰燊主演的电影《柳青》正在院线上映,无数观众被柳青精神深深触动。在此之前,由西安话剧院创排的话剧《柳青》一举摘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至今依然还在全

国巡演,动情处让很多人潸然泪下。

作家柳青及其创作的《创业史》,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标志性成就,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了解当代中国历史变革过程的重要文献,柳青作为第一代“文学陕军”代表性作家,其精神、创作以及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影响了后来几代作家,柳青也被认为是陕西文坛的精

神教父。

柳青,1916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三)生于陕西省吴堡县张家山寺沟村一户富裕农民家里。本名刘蕴华,“柳青”是他1935年在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文艺季刊》秋季号发表散文《待车》时开始使用的笔名。1936年,柳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著名评论家邢小利告诉记者,1938年5月到1952年5月,柳青从22岁到36岁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期间他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到山西抗日前线,到米脂下乡,到大连接管大众书店,再回延安到米脂县了解沙家店粮站有关工作和生活,再到北平(北京),最后回到西安。这个阶段,他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事革命工作,另一方面他在革命工作和生活中,主要还是进行文学写作,写了一定数量的报告文学、散文和短篇小说,写了长篇小说《种谷记》和《铜墙铁壁》,积累了较为深厚的文学创作经验。“在这个时期,柳青已经明晰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模式——写与大时代紧密关联的大作品;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将要描写和表现的生活,面对面地观察,亲身体验感受;写正在发生和正在发展着的生活。”

1952年5月到1966年12月,从36岁到50岁,柳青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举家搬迁来到长安,一住就是14年,在皇甫村写就了《创业史》——这部反映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性作品。在这里,他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业史》是柳青长期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劳动结晶。在这部小说中,他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广阔而深刻地描写了我国农村改变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表现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农民群众心理的变化过程。在此期间,柳青将其《创业史》第一部稿酬一万六千余元全部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

“文化大革命”中,柳青失去了心爱的妻子马葳,他本人也因遭受不公平待遇,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使他无法如愿完成《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四人帮”被粉碎后,他坚决拥护党中央。在病危的情况下,他以惊人的毅力修订再版了《创业史》(第一部),改定出版了《创业史》第二部上卷,在《延河》连载了下卷的前四章。1978年6月13日,他病情突然恶化,不幸逝世,终年62岁。他活着在群众之中,死后愿与人民永远在一起。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骨灰一部分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部分安葬在皇甫村的神禾原上。

多年后,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依然说:“柳青之所以是柳青,是他深入了生活、扎根了人民,创作出了《创业史》。我们纪念柳青,学习柳青,就是要继承发扬他为人民写作的观念,耐心投入生活的精神。柳青的精神是什么?就是忠于人民,热爱人民,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刻苦写作。他在写作上有大志向,大胸怀,大能量,大踏实,所以他的写作也就大气量、大格局、大成就。我们要把柳青的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

从2017年至今,西安市莲湖区枣园街道红光社区党总支组织的萌芽读书会,坚持了4年多的时间。不经意间,孩子们都变成了“手不释卷的书虫”,还由此延伸出了党员读书会、老年读书会、巾帼读书会、亲子读书会等多个读书团体,书香弥漫社区的每个角落。

2017年,红光社区工作人员、党员王建红遭遇了她的人生低谷,绝望、沮丧、情绪低落……但在一次党员学习培训中,她被授课老师的学识所折服,这让她明白了与其借酒消愁不如读书。在王建红得知授课老师也是长颈鹿读书会创

■记者赵辉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