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奏响追赶超越进行曲

20210602期来自:西安日报

创新驱动了 科技成果生“金”了

■新华社记者石志勇薛天

—助推城市发展。西安市持续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发展,2020年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20年产值分别增长23.4%和13.3%,远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的增速。

困群众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产业发展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陕北的果园里,乡亲们正在种植着致富希望。走进延安市洛川县槐柏镇两坑村村民陶七斤家,整洁明亮的窑洞里,现代化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陶七斤说,过去家里种过小麦、玉米和烤烟,却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如今靠种苹果去年就收入54万元。170户人家的两坑村,现在家家种植苹果,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有6户。

陕南的社区工厂里,新产业工人们在编织自己的梦想。家住石泉县城关镇江南社区的沈运洁,仅用了3年,就完成了从留守妇女到企业负责人的“蝶变”。原本贫困的她,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工坊”,带动30多名乡亲共同致富。

渭南市富平县大力扶持幸福“柿业”,全县柿子种植面积36万亩,产值40亿元。“我在村里的柿子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工,一个冬天下来,家里的日常花费就够了。”淡村镇盘龙村村民杜玉芹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如今,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正在秦岭南北、黄土高原徐徐展开。

一种神奇的高分子智能材料,在常态下较为柔软,一旦受到外力撞击,就会迅速变硬消化外力,外力消失后材料会恢复柔软。它的发明人是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李锋,而让它大放光彩的却是“技术经理人”孙卫增。

“我同技术团队一起规划了这个成果的转化路径并广泛推介,一家知名运动品牌出资购买了这项技术并将其应用于鞋底,这个系列的运动鞋2020年销售超过500万双。”孙卫增说。

“点石成金”是陕西推行的“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成果转化”模式的最直接效果。大批“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技术成果的筛选、立项、产业化等各个环节,实现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常态化精准对接,全力打通创新驱动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科教大省,陕西省有100多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百万人以上。如今,创新驱动正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在动力:

陕西,华夏先民生息繁衍之地。巍巍秦岭,滔滔渭水,见证着古老三秦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脱贫攻坚鼓起了百姓“钱袋子”,创新驱动带来发展加速度,“美丽陕西”既筑牢了“底子”又撑起了“面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陕西省正抢抓机遇,不断奋力追赶超越,描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穷根”断了“乡党”笑了

春末夏初,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登高眺望,黄河滩地里的冬枣大棚一望无际,大棚里的枣树长势良好。

过去的小坡村,因为地处盐碱地带,是个穷村子,“老远看,水一片;近一看,全是碱。种啥啥不长,群众真恓惶”。

如今的小坡村,依靠种植冬枣使万亩盐碱地长出了“金蛋蛋”,村里人又编了新的顺口溜:“站在小坡向东望,小坡一片新气象;万亩冬枣在田间,家家户户十几万。”

小坡村的变迁是陕西战贫之路的缩影。

产业扶贫拔“穷根”,移民搬迁挪“旧窝”,扶贫工作队谋“兴村”……一系列攻坚之举使得陕西省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全省28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4.93万户贫困群众搬入新居,贫

(新华社西安6月1日电)

■记者高乐

清新绿色的车厢、活泼可爱的“秦岭四宝”、生态环境保护“金句”……6月1日上午,西安地铁2号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生态环境专列”正式发车,这是我省首次在地铁车厢开展生态环境宣传,助力“绿色低碳十四运”,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列车

“秦岭四宝”亮相 展现生物多样性之美

上午10时,记者在地铁渭河车辆段看到,本次“生态环境专列”6节车厢以清新自然的绿色为主基调,结合秦岭的青山绿水实景图,向公众宣传生态文明“金句”,以及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宣传,倡导低碳生活等6个方面的主题内容。

车厢里,“地球妈妈别碳气,你我都要来努力!”“和动物一起,做大自然的亲友团!”“水孕育生命,谁来关爱水的生命?”“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我们同期待!”等标语,或有趣或引人深思或温暖走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也传递着大众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生机盎然的秦岭山水和自在玩耍的动物的组合设计,呈现出一派生态乐园的活泼景象,生物多样性的美就在眼前。

走进“生态环境专列”车厢,乘客们很快就被不同主题吸引,拿起手机拍照。“我一上车就被这种生态氛围吸引。”从北客站上车的市民刘女士说,乘车途中,可以让孩子了解“秦岭四宝”、学习环保知识,感觉很不错。

活动

我省首次在地铁车厢开展生态环境宣传

陕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杨松峰告诉记者,这是我省第一次在地铁车厢开展生态环境宣传。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可能很多人对碳中和、碳达峰、生物多样性还比较陌生,因此我们希望借助地铁这一市民出行的重要公共交通工具,向公众普及有关知识,引导社会公众更加关注、关心、参与碳中和、碳达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杨松峰说。

据了解,今年“六五环境日”,我省将突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活动。如,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评选最美环保志愿者。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加大生态环境科普知识宣传,向公众普及科学、有趣、实用的生态环境知识。

成绩

去年全省“气质”为新标准实施以来最佳

记者注意到,在列车车厢里,还有我省“十三五”生态环境成果,让市民零距离感知我省生态环境的可喜变化。

据杨松峰介绍,“十三五”以来是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的五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2020年,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是国家实行监测新标准以来的最好年份。10个国考城市PM2.5平均浓度41.2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提升至295天。

水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重点流域1-3类水体比例达92%,高于国家考核指标20个百分点,特别是渭河水质创20年来最好水平。土壤、辐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安全稳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连续7年下降,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蓝天白云更多了,山川大地更绿了,河流湖泊更清了,美丽陕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驰骋在地铁2号线的“生态环境专列”,承载着我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初心。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倡议市民,爱护动植物、做好垃圾分类、落实光盘行动、拒绝一次性餐具、绿色出行……为绿色十四运作出自己的贡献,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三秦大地开花结果。

西安地铁2号线“生态环境专列”。(记者翟小雪摄)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