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九路陇海铁路立交工程主隧道通车

为我市又提供一条南北主干线

20210601期来自:西安日报

难点

5月30日拍摄的即将通车的经九路下穿陇海铁路立交。

5月31日晚8时,在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备受市民关注的经九路陇海铁路立交工程主隧道及东西两侧机动车匝道顺利通车放行,它的建成通车为我市又提供了一条南北主干线,将有效缓解东二环、太华路及火车站周边交通拥堵问题,对于改善西安城北的交通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3至1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

经九路陇海铁路立交工程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地下互通式框构隧道立交工程,是我市办好十四运的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南起长缨西路,北至含元路,全长1134.4米,主线下穿华清路、陇海铁路、陇海铁路北侧规划一路,其中隧道部分长355米,包括两个双向六车道主洞、两个非机动车辅洞、一个综合廊主仓洞和四个线廊辅仓洞。主隧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与华清路右转互通。

此次,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工期要求,西安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与中铁二十局集团强强联手,共同组建了“经九路陇海铁路立交工程联合体项目经理部”。由于陇海铁路是繁忙干线铁路,每3至1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施工需向铁路部门申请封锁“天窗”计划,正常情况下每周4次,一次只有90分钟;计划审批后,在铁路部门监控配合下,严格用分钟计算每道工序时间,利用列车行车间隙,在限定时间内集中力量突击完成。

为此,联合体项目部按照高标准、高起点、出亮点、出特色的整体要求,秉承“精、准、细、严”的核心理念,建立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各级岗位职责及流程标准等,强化了管理的规范化和执行力度,促使每项工作精确、精准、精细。

新工艺

多次架空体系转换让两个巨大箱涵合龙

陇海铁路是我国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平均几分钟就有一趟火车在这里飞驰而过,经九路陇海铁路立交工程重难点便是穿越陇海铁路8股道的65米隧道,为保证铁路运输不能受到影响,项目部采用了“大断面双向对顶和架空现浇结合工艺工法”,这个工法施工难度非常大,就是在施工准备阶段,先要在陇海铁路下修建6条长112米的钢便桥对6条铁路线路进行架空,保证顶进过程中列车正常通行。

随后,就要在陇海铁路桥南北两侧往铁路轨道下顶进箱涵,南边的称作1号节箱涵,北边的称作5号节箱涵。其中1号节箱涵长8.9米、宽56.7米、高7.95米,重3800吨,计算顶力5800KN;5号节箱涵长11.2米、宽56.7米、高11.35米,重6800吨,计算顶力10200KN。顶进时需要用400吨千斤顶54台套,最大顶程56米。

为保证工程精准施工,项目部多次组织施工方案讨论会、技术攻坚会、专家论证会,以工匠精神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的严谨、规范,环环相扣。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精耕细作、精益求精,他们采用过渡架空、下方拉槽、深度降水、中间基坑支护、人工挖孔桩、正式架空、两端对顶中段现浇相结合的方案,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各种数据不断的验算,经过多次架空体系转换,使两个巨大的箱涵严丝合缝合龙贯通,该方法的运用在国内外同类工程中尚属首次,所用工法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

新体验

周边市民出行时间大幅缩减

对新技术的不懈追求是提升工程品质的动力源泉。在经九路陇海铁路立交工程中,项目部对一些新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BIM技术是近年来运用在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全称是建筑信息模型,是一场由3D技术向2D技术发起的革命。在工程初期,项目部便在施工一线建立了BIM工作室,组织专人进行技术攻关,利用BIM技术3D协调、自动生产的功能,对传统的2D图纸进行深化设计、模拟验证、进度控制、材料管理,使用过程控制的方式进行成本分析并对施工现场进行动态管理。

BIM技术的充分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工程前期的自我检测能力,减少了施工人员的误判和返工,对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该项工作也获得了西安市建筑业协会“秦汉杯”BIM技术应用大赛三等奖。

除此之外,施工单位采用的隧道深基坑施工边坡位移监测技术、高强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隧道底板预铺反粘防水工艺技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等都收到了满意的工程效果,填补了西北市政工程建设中多项空白。

“如此复杂的工艺,除了保障工程顺利完成外,也给周边市民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工作人员介绍说。网友华清车夫就表示,以前这周边的居民如果从长乐路、长缨路到含元路要绕行东二环或者太华路,大概需要半个小时以上,现在隧道修好后,可以直接从隧道通过,开车也就几分钟,走路估计最多十分钟。

(记者谢伟摄)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