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袁隆平的精神世界

20210528期来自:西安日报

人物

■刘昌宇

《袁隆平:东方﹃稻神﹄》作者:邓湘子谢长江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出版时间:

2020

6

六一前夕,一本面向广大青少年的人物传纪《袁隆平:东方“稻神”》进入我们的视野。该书以生动鲜活的笔触,讲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六十年时间研究、应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十几亿人口能吃饱饭,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的故事。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在北平协和医院,他是家中的第二个儿子。1936年秋,袁隆平随家人从北平搬到了长江边,在汉口扶轮小学上学。一次,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参观一个私人园艺场,园里的奇花异草给袁隆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小小年纪的他萌生了要学农的想法。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袁隆平跟随家人几经辗转到了重庆。那时,因为父亲工作忙,教育孩子的重任便落在了知书达理的母亲身上。母亲经常给袁隆平讲“多读书,求进取,做好事”的道理,还给他和弟弟上数学课,教他们学唱电影里的歌曲,闲时,还经常带兄弟俩到院子里给花草浇水施肥,观察各类植物的生长。在母亲的调教下,渐渐懂事的袁隆平开始把心思用在了学习上,高中毕业,袁隆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南农学院,实现了他儿时学农的梦想。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后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当教员。在这所偏僻的山区学校,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开展水稻研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学校的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长势特别好的天然杂交稻株,从此,开辟了杂交水稻领域的新天地。面对当时的饥荒,他下决心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通过大量的试验,他为杂交水稻的选育、大面积推广以及增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水稻研究中,袁隆平勤于思索,敢于向经典理论发起挑战。长年下田,使他对水稻的繁育、生长了如指掌;而不断的变革创新,使他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在实现水稻逐年增产的情况下,他用无可辩驳的事实,一举推翻了米丘林、李森科的传统经典理论“无性杂交”学说。经过多年努力,袁隆平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去培育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1977年,袁隆平发表了两篇重要文章《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和《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这标志着杂交水稻基本上成功。在1999年云南的试验田中,杂交水稻高达亩产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直接帮助中国人民解决了吃饭的问题。截至2020年11月,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已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一次刷新了纪录。

全书文字朴实,通过一个个真实温暖的小故事,全面、立体地展现了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心扑在杂交水稻事业上的科学家形象。广大青少年品读该书,既能加深对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从事水稻研究的了解;还能从他矢志不渝的追求、坦荡无私的奉献、永不言弃的奋斗、坚忍顽强的拼搏中,感受到昂扬的精神和炙热的家国情怀。正如袁隆平在书中所言:“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无疑,袁隆平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一人生誓言。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