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帮扶养牛脱贫

牛妈妈周思红的致富经

20210526期来自:西安日报

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

周思红在自家牛舍向记者介绍养牛经验。

■记者陈静文/图

看着牛舍里16头母牛悠闲地吃着草料,时不时伸出舌头舔一舔牛食槽上方的盐砖,周至县集贤镇赵代村村民周思红,像照顾孩子似的宠溺地抚摸着它们的头。这是周思红每天打扫完牛舍,最享受也最轻松的幸福时光。今年39岁的周思红正是依靠政府产业帮扶等各种扶贫政策,才走上了养牛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对于周思红来说,2017年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年份。这一年,他的父亲病重住院,患高血压、骨髓炎的母亲腿疼到无法行走。和妻子离婚多年,上小学的女儿也没人照顾。周思红只能放弃打零工,全天医院、家里两头跑,身体的疲惫尚且能应付,但兜里没钱的事实以及多年来为父母治病借下的7万元巨债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当时真的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点都不夸张,人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我已经记不清黑夜里哭了几回咧。”周思红回忆,他觉得生活实在太难了。“老天爷,为啥偏偏就为难我,我们一家以后的日子可咋熬过去呀。”

正当周思红一筹莫展,对生活失去信心时,扶贫干部上门走访,把周思红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送来了当地政府的扶贫政策。周思红的女儿上小学,可以享受教育扶助,不但减免孩子上学的一切费用,女儿还能享受生活补助。与此同时,政府为他们全家购买了助农保保险,为老人办理了买药时就能直接减免药费的慢性病卡,减轻了周思红身上一部分负担。

养牛初尝试:4头牛全死了

解决了周思红的后顾之忧后,帮扶干部像亲人一样,经常上门拜访聊天,耐心倾听他的心声,时常为他加油打气,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帮扶。“要想还清债早日脱贫,还得寻找一条致富路。”考虑到家里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的实际情况,在扶贫干部的鼓励下,周思红开始一边学习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一边发展肉牛养殖。

自2017年6月起,周思红全家搬到了在政府资助下盖的新房子,把原来的老土房改成了牛舍。用政府产业帮扶资金1万元购买了一头母牛。“太幸运了,母牛肚子里已经怀了小牛犊,拉回来20天就下了小牛犊。我养了5个月,小牛竟然卖了11000元,这让我信心倍增。”周思红回忆道。紧接着,他又拿出7200元买回4头小牛犊,打算精心养殖,卖个好价钱,但由于没有掌握过硬的养殖技术,没过几天,4头牛全死了。

“当时我难过极了,心想这下可完蛋了。”周思红告诉记者,在这个关键时刻,政府之前为他们家购买的助农保保险发挥了作用,保险公司很快赔偿了他7000元,这就等于只损失了200元。原来“助农保”保障的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遭受意外事故、家庭种植业和养殖业遭受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全部损失或部分损失。“国家的政策好,我也能少损失一点,这让我又鼓起了脱贫的信心。”周思红欣慰地说。

脱贫致富同时要打造品牌

2018年,周思红用产业帮扶资金5000元,加上手里的钱共28000元购买了10头小公牛精心饲养。与此同时,他还参加了职业农民培训班,学习农业和养殖知识,取得了初级职业农民证,家里果树产量也上了一个台阶,家庭人均纯收入已经远超脱贫标准,他也摘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今他不但还清了所有欠款,手中还有些余钱。

“养牛最怕牛胀气,说话间的功夫牛就不行了,以前没养活的几头牛也全都是因为胀气而亡。因此,平时要注意精粗饲料按比例搭配,不能让牛吃太饱,还要掌握牛胀气的急救方法……”提起养牛,周思红滔滔不绝。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由于周思红能吃苦、爱思考,善于总结经验,养牛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不仅成了村里赫赫有名的“养牛专家”,还带动了附近几户村民发展养殖业。

“近两年,养牛加上地里的果树收入,每年净收入大约10万元,这是我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呀!”周思红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他还将扩大经营规模,扩建牛舍,规模养殖,养好牛、出好牛肉,在养牛脱贫致富的同时,他还希望将来能创建一个绿色、健康的肉牛品牌,为社会作贡献。

同心奔小康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