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村教育的未来模式

20210525期来自:西安日报

■杨东平

大山里的未来学校作者:肖诗坚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

2021

4

待遇太低吗?其实,许多贫困地区教师通常是超编的。是农村教师待遇太低吗?其实,在贵州、云南等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享有各种津贴补贴,基本薪资待遇并不比城市教师低,甚至比中部地区还高。另一个现实是,村小的学生越来越少,他们大多随家人去了乡镇或是县城的学校。尽管中国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民族差异巨大,农村义务教育却还全部使用统一教材,内容有明显的城市导向,偏离农村的生活经验,这大大增加了农村学生的学习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大多数贫困山区的学生很难挤过高考的“独木桥”。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即便上了大学,很多农村娃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仍将面临就业难、在城市生存难的困境。他们已经对乡土没有依恋,也回不去农村,对未来生活充满迷茫和困惑。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教育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一方面,学龄人口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在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大潮中,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和集中成为大趋势,农村孩子进城上学成为常态。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将会快速消失吗?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在澎湃不已的社会现代化和城镇化浪潮中,农村教育应当如何定位和发展?这需要我们在城乡社会共同发展的新文明框架中,重新认识农村教育的价值,它的价值可能是多方面的,远远超越了教育本身。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乡村文明需要继承、滋养和更新,为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提供文化、价值和生命意义,从而构建城乡居民得以共享、有别于都市文明的精神家园。传统农业的转型、新农村建设有赖于新农民的出现,通过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形成全新的乡村治理结构,是扩大农村经济能力、提升农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能扩大教育、医疗、社保、科技、商业、金融等的进入,增进“村庄福利”、提升“村庄召唤能力”。这也是扩大农村服务业、扩大就业的途径。所有这些,都指向了农村教育的改善和发展。

科综合探究课程)、共同生活课、自修课等课程;“1”是指研学活动、兴隆大舞台、嘉年华等行动与分享环节。

跨学科综合探究课程,采取自由混龄小组、自选导师、自主选题,包括科学组、艺术组、哲学组、传统思想组。2018年秋季生命教育的主题,研究性的选题包括人生能不能重来,面对死亡的感受,生命的诗与歌,植物可以在0℃以下生存吗等等。

极具特色的共同生活课,包括公共议事课、校园经营、志愿服务三大内容。我参加过在立人堂举行的每周一次的公共议事课。全程由学生主持和组织,由轮值主席汇总学生和老师提出的各项议案,大约有十几项,逐一讨论,师生发表不同意见之后投票表决,计票、宣布结果。学生所提的议案多与生活有关,记得有一项议案是“六年级的学生还要不要买新校服”,投票的结果是要买。会后问学生为什么,女生说新校服有点好看噢,以后可以做纪念。这种民主管理和公民教育的实践深受学生喜爱。当年陶行知先生实行生活教育时就主张“三自”:自学、自治、自强。看到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落落大方、谈吐自如,我看到了这一教育的实效。

如同每个创新型学校那样,对于这种“看上去挺美”的教育创新,举办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考试的质疑:“考试成绩怎么样?”“离开学校后是否有竞争力?”这的确需要现实的回应。考虑到学生在初中后要回到体制内学校,因此在六年级设有分科教学及应试学习,最大限度地融合主题教学与现有教材。对教育创新,也需要理论自信。

田字格的抱负和理想不止于课程、教学和本校学生,还在于改革广大的农村教育。在建校之初确定的目标之一,是学校的“可复制性”,通过汇集优秀教育资源,将田字格建成教师培训基地,为正安县及其他乡村学校提供培训。这一培养“乡村教育家”的行动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之中。

“一笔一画,我们用心,在田字格上书写明天。”这是田字格公益组织的宣传语。肖诗坚和她的团队正在践行这一诺言,一笔一画地书写着农村教育的明天。对此,我们充满美好的期待。

(本文摘编自《大山里的未来学校》序言,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农村学生如何才能真正改变命运?是个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农村教育不应该照搬城市化的应试教育,也不应在单一的升学教育轨道与城市“龟兔赛跑”。农村教育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和培养目标,应当能够满足学生升学、进城务工和建设新农村这样不同的需求。作为基础教育,它首先要培养一个阳光自信、遵纪守法、具有学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合格公民。因而,农村教育必须走向“为生活而教”,应当倡导平民教育、生活教育、公民教育的价值,使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区,与农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区发展紧密结合。同时,农村教育还应重视和传承乡土知识和文化,这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重要。

“肖诗坚们”就是在这样的困局中反向而行,自带美丽优雅的姿态,坚定地在大山顶上行走,一钉一锤地打造这所未来学校。

与“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愿景不同,她们要培养的孩子,首先是了解家乡、接受家乡,甚至是为乡村而骄傲的;是对宇宙充满好奇,敬畏自然,对生命和未来充满渴望的;是具有相当自主学习能力的。肖诗坚和她的团队在外部专家的帮助下,以极大的努力打造全新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他们打造的“乡土人本课程”如一棵大树,在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的四个根系之上,发育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四个主干,缤纷的枝叶包括友善、坚毅、尊重、担当、自信、审美,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互助学习,沟通、生活技能、合作互助、创造,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共同管理、共好永续等许多方面。具体的结构,是构建5+1的课程组织:“5”是指日修课、基础课、轴心课(生命、乡土、人本跨学

农村教育必须走向“为生活而教”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