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元宝支行的红色历史使命

志愿军随军银行一年办理军汇百万笔

工行老建筑承载着“红色记忆”

20210604期来自:辽沈晚报

为志愿军办理赡家汇款

在辽宁这片热土上,一些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历史建筑,同时也承载着辽宁的“百年金融革命史”。今天,让我们沿着这些红色记忆,去倾听历史的回响。

志愿军随军五一支行旧址现为工商银行丹东元宝支行。

在沈阳繁华的东中街,一座低调的巴洛克风格建筑静静地伫立,这里如今是工商银行沈河支行,其前身是成立于光绪三十一年的东三省官银号。它曾在日俄凌虐东北时期抗衡金融侵略,曾在九一八事变后记录了被日军操纵的屈辱以及遭受过国民党军队的侵犯。解放后,它擎起光荣的火炬。

今天的工商银行沈河支行将民族的落后与耻辱、奋进与光荣一并融入骨血,砥砺前行。

88岁的赵秀媛曾在随军银行赡家汇款窗口工作。

工行丹东元宝支行。

1953年11月,根据随军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和上级指示,中国人民志愿军驻安东办事处以五一中心支行为基础迅速组建,并接受辽东人民银行的军汇干部100人左右,专门办理出国部队随军银行的各项业务。这100多人均视为现役军人,实行军事系统供给制度,享受军队一切待遇,所有供给及办公费用全部列入军队预算中开支。

丹东市元宝区中富街64号,两条马路的交会处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十根陶立克立柱形成一条优美的圆弧状柱廊,顶部檐口装饰有细小浮雕,楼顶砌有宽大的女儿墙,给人以坚实、厚重之感。这座已经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大楼就是工商银行丹东元宝支行所在,是抗美援朝期间的五一中心支行

五一中心支行除了负责现金管理和供应、办理个人存款业务外,志愿军战士赡家汇款是主要业务。

在朝鲜战场上,每月发给指战员的津贴费都是用人民币支付的,战士一个月6万元旧币(折合现在的6元),连排干部实行供给制,每月约20余万元旧币,尽管津贴费并不算多,但由于人民币在朝鲜不能流通,加上指战员们都很节俭,因此日积月累下来也很可观,身上携带百八十万旧币的战士非常普遍,行军打仗、站岗放哨很不方便,放在行李里也不安全。

各级财务部门在志愿军随军银行各分支机构的配合下,开展了为指战员办理军汇的业务。

赵秀媛回忆说,“那时候主要是给志愿军办理赡家汇款业务。由前方的志愿军代办机构提交花名册,随军银行按照花名册再开汇票,按照地址邮到志愿军战士家去。如果地址不详,这个钱我们还要退还给前方的野战军库。赡家汇款业务做好了,随军银行就算完成了80%的任务。”

一年的汇款超过100万笔

除赡家汇款业务之外,随军银行还担负着现金的管理和供应,个人储蓄存款,以解决经费上缴下拨、部队回国采购、个人汇款、资金调拨、代收代付等款项的划转问题等重要任务。

志愿军随军银行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保证了出国部队的经费供应,稳定了军心民心。这种在特殊时期我军历史上首创的金融服务形式从经济战略层面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1954年9月,由于部队整编,志愿军随军银行经上级批准撤销。

据《东北银行史》记载,从1953年4月到195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辽东省分行营业部和志愿军随军银行驻安东办事处共办理军汇115万多笔,汇款金额3484亿旧币(折合人民币3484万元),这一组数字饱含和凝聚了志愿军各级财务部门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4年,工商银行成立。1996年,元宝办事处正式定名为工商银行丹东市分行元宝支行。

多年来,工商银行丹东元宝支行用实际行动秉承抗美援朝伟大精神,传承随军银行光荣传统,发扬“红色金融”精神,永担使命。

疫情期间,“党员突击队”成员从2020年春节开始一直到网点正常营业,公交停运,他们甚至步行到单位,坚持为支行辖内7个营业网点及2个离行式自助银行的自助机具设备和环境进行消杀,保障百姓安全。抗疫期间,为了帮助抗疫物资企业生产,他们加班加点收集企业融资资料和上报审批流程,为企业发放抗疫贷款,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应有的力量。为了助力企业复产,他们主动深入周边大型市场、商圈,针对企业的实际特点及需求,将工行优势的信贷产品推荐给企业客户。2020年,工商银行丹东市分行元宝支行成功发放小微企业贷款3000万元,帮助小微企业客户恢复经营生产,渡过难关。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李振村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