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遗存千年燕风燕俗

20210525期来自:辽沈晚报

秦开广场旁的浑河慢道与高架桥

秦开却胡一战成功,使燕国东北部边境向北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为巩固胜利成果,秦开随即展开了大规模的设郡县、筑长城的“国家基建工程”,司马迁所著《史记》留下这样一行文字: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燕长城于辽宁以西分为两道:外线长城与内线长城。两道长城在辽宁阜新由两道合为一道,顺势东去直抵鸭绿江。据冯永谦先生多年考证,秦灭六国后,沿用了燕长城的“外线长城”;西汉时,继续沿用燕外线长城;汉武帝时,将燕外、内线长城间的斗辟十八县弃守,所用的是燕长城的“内线长城”;东汉时,使用了一段燕长城的“内线长城”,其疆域内缩,东汉长城的残剩遗段、墎台在今辽宁建平域内;北齐沿用了燕“内线长城”的部分段落,其东端结点大概在今锦州笔架山一带;而北周长城的东端结点大体在今辽宁绥中墙子里村前的止锚湾一线。

秦开修筑长城的同时,还在长城沿线建了诸多城池,如辽东郡治襄平(今辽阳)。而今日沈阳,正是当年(2300年前)的燕“堠(hòu)城”,简写为“侯城”。

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沈阳故宫北墙外发现了侯城遗址。据一位曾亲临挖掘现场的考古专家介绍,当时发现的遗址东西走向,长度有170余米,残体高在2米以上,专家考证此为侯城北墙,修建于战国晚期,地表有很多绳纹砖瓦,还有不少夹砂红陶器具残片和钱币等物品。当年发现的城墙遗址并未被破坏,旁边还有护城河遗迹。沈阳民俗学家齐守成表示,侯城只是单纯的城,由于军队的进驻,才逐渐形成规模,然后在这里建了城。侯城的大体范围:以沈阳故宫北墙外为起始,向南延伸,正阳街到朝阳街的区域,沈阳故宫及沈河公安分局都在城内。

在东北地区,特别在今日辽宁境内,燕国文物频频出土。如在今北票东官营子曾出土了一柄燕王职戈,内铸铭文:“郾王职乍御司马”;喀左境内发现的精美青铜器,据王绵厚先生考证是燕王喜逃奔辽东途中匆忙掩埋的;在丹东凤城市刘家堡村古城,出土了不少燕布币,此城曾是燕国的武次县,乃燕辽东郡的东部都尉所在地,这说明燕文化已渗入辽东,即便在亡国前的最后五年,燕国货币仍在辽东郡这燕国最后的根据地使用与推行。

从秦开却胡到燕人北迁,古燕人究竟在东北大地留下了哪些风土民情呢?地处今河北易县的燕下都分东西两城,西城为防御的“附郭”,主要驻军;东城为宫殿区、市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有趣的是,古燕王侯居然把先人的陵墓置于西城内,现称“虚粮冢”与“九女台”。这令一些学者大为不解:除非是前代遗存或后人增补,哪有当代人把居住址与祖先坟墓并于一处的?

细想想,并不奇怪。古燕人集体迁入今辽宁、东北地区后,把这一独特的燕人习俗也带了过来,今天东北农村的百姓,不就把先人坟墓置于田间地头、村舍近旁吗?所谓“阴阳不隔,生死相依”,燕人的葬俗没那么多后世的规矩与禁忌,却透着人性、接着地气。

辽宁人的口头禅中,含有不少古燕人的习惯用语。如家里来客人了,叫“来且”了;接待客人,叫“待挈(qiè)”,据古文字学家推测,这些特殊词汇很可能来自当年燕国掌控的古老的河北藁(gǎo)城地区,而同样深刻影响了现代东北话的历代胡语中,则不见这一词汇。又如,东北人过去说天热,发音不是“rè”,而是“yè”,此字非胡语,也可能来自河北燕地。在清代汤球所著的《十六国春秋辑补》卷四十七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后燕光始四年(公元404年),慕容熙“盛夏,士卒不得休息,暍(yē,中暑)死者大半”。“热”等同于“暍”,后者,或许才是正宗用法、才是标准发音。

在《三国演义》中,有两位英雄特爱“报地名”,无论何时何地,开口先道自己籍贯,一是赵云,二是张飞,“吾乃常山(今河北石家庄正定县,古燕地)赵子龙”、“吾乃燕人张翼德”……古燕人竟是如此深爱自己的家乡,不仅爱在心里,还时刻挂在嘴上。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文并摄

浑河滨水慢道示意图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