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贵玉”思想源自先民“崇玉”观念

20210527期来自:辽宁日报

从文化传统来看,中华民族一直对玉情有独钟。刘国祥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传承了兴隆洼文化雕琢和使用玉器的传统,玉器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玉雕工艺技术取得飞跃性进步,玉器的使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用岫岩透闪石河磨玉雕琢而成的玉龙、玉人、玉凤、玉龟、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玉璧、玉镯等典型器类。因为玉石稀少、加工艰难,人们逐渐将它赋予了庄严的思想内涵,认为它是宇宙万物之精华,是可以沟通人神的“灵物”“神物”,因此成为从事原始宗教活动时最高品位的物质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玉器不仅仅是专供随葬用的礼器,而且是墓主人生前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主要工具。

探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94岁的考古学家卢兆荫认为经历了三次升华:首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将玉神秘化、神圣化,这是玉在古人思想意识中的第一次升华;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玉也被等级化了,成为贵族阶层表示身份地位的配饰,这是第二次升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政治上主张德治的儒家学派,赋予玉许多美德,玉又被人格化、道德化了,这是第三次升华,此后玉从主要为“神”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人”服务。

《礼记》载,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贵玉,是由于玉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提倡的道德信条,依据玉的质地、透明度以及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等物理特性,而加以道德化。

在卢兆荫看来,儒家学派提倡“君子必佩玉”,显然是继承并发扬了古人爱玉、崇玉的传统,并将佩玉提高到“比德”的高度,将玉作为其道德观念的载体,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玉德学说。将玉的内涵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这是玉文化在我国数千年连绵不绝的重要原因。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