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四个展区讲英雄

20210527期来自:辽宁日报

5月8日,记者走进鞍钢孟泰纪念馆。展厅呈长方形,分为四个展区,馆内共有图片46幅,孟泰使用过的物品27件,以及纪念孟泰的藏书、碟片和《孟泰报》等,馆内藏品反映了孟泰为共和国的钢铁事业忘我奋斗的一生。通过纪念馆内的主要陈列,能够了解孟泰从历经苦难的普通工人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的历程。

“孟泰1898年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今丰润区),少年时逃荒到东北,一开始在抚顺煤矿背煤,之后来到鞍山制铁厂。”鞍钢孟泰纪念馆讲解员康娟讲解道,孟泰半辈子漂泊,直到解放军进了鞍山,他才体会到当家做主的感觉,才找到了“家”。从此,他认准了一条路,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1947年,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与老百姓一家亲的场景,孟泰激动得泪水模糊了双眼。1948年,孟泰毫不犹豫地带着一家老小去支援通化的生产建设。

采访中,孟泰大女儿孟庆珍向记者讲述了孟泰那次离开鞍山的经过。她说:“当时父亲要去外地支援生产建设,父亲很激动,但毕竟在鞍山生活了20多年,一下子要离开,他的心里有些不舍。”

离开前,孟泰独自来到鞍钢厂区,站在高炉的平台上,看着热风炉的圆顶,看着一根根插入天空的大烟囱,看着炉下的荒蒿野草,他难过地流泪了。

孟泰来到通化,凭着一手好技术,起早贪黑不分昼夜,用40天时间完成了当地老配管工估算的至少80天才能修好的高炉。炼铁炉出铁了!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了。年底,孟泰又回到了鞍山,回到鞍钢工作。那时的鞍钢经过炮火洗礼,千疮百孔。外国专家断言,这里“只能种高粱”“要恢复鞍钢,至少也得20年”。面对外国专家的断言,孟泰憋着一口气,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让鞍钢恢复生产。

孟庆珍回忆说:“在鞍钢要恢复生产的那段时间,自己好多天都见不到父亲,他天天守在高炉旁。为了早日让鞍钢恢复生产,父亲心里像着了火似的,最让他犯愁的是刚解放那会儿,厂里百废待兴,修复高炉需要的设备和器材都没有。有一次父亲在高炉边转悠,脚突然踩到了什么东西,他捡起来一看,是一个三通水门,这正是修复高炉需要的器材。父亲马上连刨又扒,又找到了好几个备件。”

孟泰了解到,原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工人们将工厂的设备扔了或者藏起来,通过“磨洋工”的方式反抗压迫。有些比较稀缺或者生活中能用得上的配件就被工人们悄悄带回家,有的藏在顶棚上、有的藏在地窖里。

于是,孟泰积极动员群众,让大家主动上交。在炼铁厂的十里厂区内,孟泰带着工友用双手刨开厚厚的冰雪,捡回一根根铁丝、一件件备品。

在他的带动下,鞍山市居民献出炼钢器材21万余件,炼铁高炉逐步恢复生产。1949年6月,2号高炉流淌出第一炉铁水。1949年7月9日,鞍钢举行盛大的开工典礼。会上,表彰了在护厂、抢运、上交器材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孟泰等9人被授予特等功臣。

1949年8月1日,孟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激动地说:“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今后党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党需要我干什么,我就是豁出性命也要坚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