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0602期来自:黄山日报

蒲明珺

歙县竹岭村位于石门乡西部,扶贫工作队进驻以前,这里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服务水平落后,群众主要经济收入是以传统的茶叶、毛竹、林木和外出打工为主,产业发展不足,结构单一,是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沿路两边杂乱无章的旱厕、猪圈、茅房也让其被戏称为“厕所村”。

2015年,随着党中央全面部署脱贫攻坚战略,乡、村两级一一落实工作队到村后制定了近、中期村级发展规划纲要细则,实现了产业发展由“数量扩张转为质量提升”“单纯基地建设转为资源加工利用”“简单原料销售或初级加工转为精深加工”“单一竹林经济转为复合竹下经济”“竹原料林建设转为竹林生态旅游建设”五个转型升级。受益于脱贫攻坚战略释放的巨大红利,2017年竹岭村实现贫困村整体出列,2019年实现整村人口全部脱贫目标,至2020年底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05.7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6万元。

结合竹岭村的快速发展,总结提出脱贫攻坚的“竹岭经验”,以期通过实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推动脱贫村突破发展瓶颈,打开美丽乡村建设新图景。

(一)厘清发展思路是做好衔接工作的“排头兵”。驻村工作刚开展时,队员们普遍感受到农村工作缺乏规划引领、政策指导和项目支撑,尤其在乡村规划发展的指导牵引上无头绪、无谋划、无思路。因此,工作队确立到村首要任务就是开展调研、摸清底数、厘清思路,制定该村近、中、远期发展规划。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村发展规划,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引领推动作用,竹岭村取得的巨大变化和迅猛发展切实印证了这点。

(二)打造特色产业是消灭贫困难题的“金箍棒”。竹岭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万亩竹海、青山碧水、物产丰饶,但多年来却甩不掉“贫困帽”。究其原因,集体经济项目十分匮乏,产业发展缺少亮色,经济产品极其低端。工作实践表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筛选适宜的产业十分关键,是村级经济持续、持久、永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要素之一。如竹岭村在传统竹产业基础上建成的笋干加工厂,不仅每年可带来3.5万元的集体收入效益,还解决了贫困户的劳动用工问题和农产品出售难、运输难等问题,真正实现了“一举两得”。

(三)完善基础设施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钢枕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城市差距甚远,乡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出行难、吃水难、上网难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部分自然村尚未实现宽带网络覆盖,通讯不畅信息闭塞;部分村道路缺乏有效维护,破损严重;宅基地违规乱建或长期闲置现象普遍,乱堆乱放和乱倒乱扔问题仍比较突出。近年来,竹岭村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和脱贫产业项目积累的集体资金,在拆除旱厕,建立定员、定点、定时的垃圾处理工作机制,建成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等方面多点发力。同时,在村级路面提升改造上下大功夫、啃硬骨头,实现了林间道路硬化、旅游古道修复、连村道路畅通等“多面开花”,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发展特色产业-积累集体资金-提升基础设施-助推产业发展”闭环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宝贵的村级经济发展经验。

(四)优化发展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压舱石”。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稳定公平的外部环境,村级经济尤其如此。村干部与群众朝夕相处,如果带头不按规矩办事,带头破坏制度建设,势必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影响各方面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工作队队员本身就是纪检干部,驻村工作以后尤其注重村“两委”的党风廉政建设,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严格执行工作议事制度、强化责任追究机制方面持续发力,真正实现了村级事务公开民主、阳光透明,换得了有序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竹岭村实现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