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

20210531期来自:黄山日报

叶建军

五月书

2021年5月22日,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91岁的袁隆平,生命定格在这一天。袁隆平在写给母亲的信《稻子熟了,我来看您》一文中说到:“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袁老把自己比作一粒“不管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的种子,给人以深深启示。

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独特而神圣的使命。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他们日夜兼程,不知疲倦;他们默默耕耘,不怕风雨;他们心无旁骛,无问西东。袁隆平的使命就是:为“稻粱谋”,为民生计。为了履行使命,袁隆平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1953年,23岁的袁隆平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科学家,“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他一辈子躬耕田野,用“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种子因为弱小,常常受到别人有意或者无意的嘲笑。嘲笑者或目光短浅看不见种子的未来,或是不愿意看见种子的未来。但是种子抱紧土地不失志,咬定青山不放松。他自己能看到自己的未来,泰山压顶不能压迫他成长的意志,冷嘲热讽更不能阻击他前进的步伐。他们在风雨中可以享受“战斗的欢乐”。因此,当外国人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时,袁隆平以种子般的倔强和韧性勇敢面对,最终以实力将质疑击得粉碎,让外国人惊叹“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当外国专家说中国没有大型油田时,李四光等专家通过考察,发现了大庆、胜利等好几个大型的油田;当外国人劝说中国放弃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