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两位一体”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0608期来自:农民日报

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便利的交通及潜在的广阔市场。“夏天无蚊子,睡觉盖被子”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正当时

—地处内蒙古高原,乌兰察布市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冷凉、光照条件好,为发展冷凉蔬菜种植和草原休闲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乌兰察布有三宝,莜面土豆大皮袄”

市以高站位全员上阵齐发力,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任市扶贫办主任,创新实施管干部与管扶贫相结合的抓党建促脱贫组织机制,压实了各级干部的工作责任。

“通过抓组织振兴服务于乡村振兴工作,以支持、保障、参与三种主要方式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乌兰察布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范竖生介绍。

支持方面,“抓两头带中间”,即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建设示范型党支部,筑牢基层党支部服务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保障方面,全市组织系统开展“一清二白”互助提升工程,帮助基层干部和困难群众学懂弄通帮扶政策;参与方面,针对人口外流、村干部后继乏人现状,撰写相关调研报告、选派驻村干部5000余名,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有生力量。

察哈尔右翼后旗丰裕村第一书记刘龑是乌兰察布乡村振兴一线的代表。这位“90后老书记”2016年以来在扶贫地留下23万公里的工作足迹,提出支部、政府、企业、村民“四方合作”机制,创造了6位数的集体经济年收入,确保了150人顺利脱贫的同时保证人均8000元以上的年增收。

健全的工作机制,精干的工作队伍,带来的是抓党建促振兴的显著成效。2018年以来,乌兰察布市村集体经济实现三级跳,当年由全部为“空白村”转变为全部实现增收,2019年实现所有村集体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2020年实现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达60%以上,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厚实的组织保障。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谁来做、做什么、如何做,是大家共同关心并且时常探讨的话题。”乌兰察布市扶贫办干部闫世军表示。

据其介绍,在实践探索中乌兰察布市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确保脱贫户由稳定脱贫向持续致富转变,“比如免抵押免担保、贴息的5万元小额信贷额度保持不变,如果脱贫户希望发展别的产业,可以继续获得自付利息的5万元额度。”闫世军说。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仍将是乌兰察布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征程上的一张“王牌”。乌兰察布市农牧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贾欣表示,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当地已形成了马铃薯、冷凉蔬菜、燕麦杂粮、肉牛肉羊等优势主导特色产业。

目前,国内市场消费的薯条有一半来自乌兰察布,北京市场消费的土豆70%来自乌兰察布,一条集育种、种植、生产、销售、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已逐步形成。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燕麦产业,察哈尔右翼中旗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内,从燕麦育种、种植到产品加工、销售环环相扣,燕麦制成的主食、休闲食品到日化品、保健品一应俱全,实现了“由按斤卖向按克卖的飞跃”。

“以前经常羡慕外地名优农牧产品的附加值高,为推动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效益,种植规模化、生产设施化、品种良种化、产品市场化、营销品牌化、产业链条化将成为我市持续发力的方向。”乌兰察布市农牧局办公室主任张跃坦言。

“行百里者半九十”,根据乌兰察布市2021年度农业农村工作计划,着力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壮大农畜产品品牌等将成为重要工作内容。深植产业兴旺之根,乌兰察布市在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之际,向乡村振兴目标稳步前进。

—独特的气候条件与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培育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土豆)和燕麦(莜面)种植、畜牧养殖(大皮袄)等三大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围绕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整体定位、把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历史机遇,把全市资源优势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扎实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带贫减贫工程”,引进了薯都凯达、德青源、大北农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培育了赛诺羊业、中加种业、阴山优麦等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地方扶贫龙头企业。

“产业是兴旺之基、致富之源。哪里产业发展得好,哪里扶贫成效就明显、稳定,哪里就能实现乡村振兴。”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家企业是乐事、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众多市场热销品牌的加工方,自2015年落地察哈尔右翼前旗,利用身处马铃薯核心产区优势,已带动50万亩种植基地及3万农户参与种植,每年为30个村集体分别增加收入10万元。

农牧产业的稳定发展,除了利用好产地的优质资源,还需要金融“活水”的赋能护航。“一头牛成本1.65万元,政府出4000元,贴息贷款1万元,自己筹款2500元,现在4个厂1600头牛,等到出栏时一头可以卖到3万元。”察哈尔右翼前旗一位肉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算了这样一笔账。

类似的养殖园区在当地还有11个,2020年全旗在考虑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意愿的基础上,发放贷款3500余万元,安排26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帮助700余户贫困户购买了安格斯肉牛,实现了由“输

产业扶贫,精准发力拔“穷根”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