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城而过的弥河两岸,……

20210605期来自:农民日报

穿城而过的弥河两岸,分布着超过17万个大棚,他们像是白色波浪,在开阔的乡野间绵延。寿光每年生产蔬菜超过450万吨,年交易量900万吨,满足着数亿人的日常生活所需,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人民的“菜篮子”。如今,“菜篮子”有新变!寿光将金融活水引入现代农业,“棚二代”接力种菜,新式大棚配备智能设施,手机成为人们种菜新农具。

采访团一行在东斟灌村一座大棚里见到了村民李保先,他正在检查新装的设备。“一年纯收入30万元,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想建棚,村里有土地可以承包,种的彩椒有合作市场给卖了,缺资金的时候合作社有资金互助可以贷款,村里还会不定期进行种植技术指导。”他说,如今只要想干,就不愁没钱赚。

东斟灌村位于寿光最东端,过去因地理位置偏僻、人地矛盾突出,一直比较落后。在村支书李新生和村“两委”的带动下,村里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种植五彩椒,先后成立3个合作社,扩大产出效益。2019年,彩椒销售量达到2000万公斤,销售总额1.4亿元,村集体收入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万元。

看到村里产业蓬勃发展,同时还有给创业青年的低息贷款政策,不少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最近几年,回到东斟灌村种菜的大中专毕业生就有20余人。

村里的80后“棚二代”有140多人,刚当选村委委员的尹成友就是其中一个。他的父亲尹希森是村里第一批种大棚的农户,从小对大棚种植耳濡目染的他毕业之后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棚二代”。目前,尹成友家两个小棚年收入10万元左右,他算了一笔账:“在外面打工一个月挣五六千元,除去开支也剩不下什么,回家种大棚不仅能攒下钱,还能照顾父母。”已经“退居二线”的尹希森表示,以前种大棚踏实肯干就行,现在的设备都是智能化的,要在手机上操作,还得年轻人来。

尹成友和村里的年轻人经常沟通,一起学习技术、引进设备,干劲十足。年轻人的返乡,为村里发展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持。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智能雾化机、补光灯等设备已成为新建大棚的标配,手机物联网应用率达到80%,手机成为人们种菜的新农具。

位于寿光田柳镇的金投田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占地1500亩,有160个温室大棚、2个4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园区经营的新模式,让采访团成员十分感兴趣。

据运营人员韩永琦介绍,园区实行与农户合作的模式,园区作为“物业管家”,提供大棚温室及各种智能化设备,农户报名租赁、“拎包入住”,还能享受园区低息贷款。

来自田柳镇东青村的农户刘相勇今年48岁,一直从事蔬菜种植,在本村承包了4个大棚,但是当园区发出招募租户的信息后,他还是报名租了5个大棚,“这里大环境好啊,道路水电齐全,设施也好,生产效益也比老棚好,当时我的老棚设施改造还花了不少钱呢,来园区全都提供了,省事!”他晃了晃不离手的手机说,有些工作手机上就能操作,边学边用呗!

在寿光有这样一种说法,每卖出10辆车,就有7辆是让菜农买走了。如今的寿光,大棚更新换代,经营模式不断创新,蔬菜产业蒸蒸日上,好一片希望的田野!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