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达农机合作社。……

20210605期来自:农民日报

—康达农机合作社。杨青魁兄弟在15公顷的基地领头示范秸秆覆盖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杨青魁告诉记者,头一年用免耕机播种,来了好多看热闹的老把式。看着头年收获后的玉米秆竟然还七零八落留在地里,有的留1/3,有的覆盖一半,还有的是留高茬,与往年播种前早已翻耕齐整的耕地比,大家都戏称这是“二流子种地,成不了气候”。没想到当年还遇到了低温天气,播种比周边晚了1周,大家都在等着看笑话哩,根据经验晚一周播种,至少影响5%收成,但出苗时,大伙儿惊了:出的苗居然比正常播种高齐壮。老把式们都知道,这样的出苗率,秋天收成至少增加8%-10%。果不其然,2008年秋天收获时节,杨青魁兄弟笑了,就这人称“破皮黄”的地,15垧玉米,实验了三种少免耕方式,平均增收10%-12%,由于是秸秆全量还田,化肥用量减少20%,种子用量减少60%,种田成本大大降低。

第二年杨青魁接手康达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眼见为实的60多户农民120垧地加入合作社托管种植,兄弟二人轻轻松松管理了100多垧地。如今13年过去了,曾经的15垧“破皮黄”平均产量徘徊在6000至7500公斤/公顷间,经过十多年养分积累,平均1.1万至1.2万公斤/公顷,最高年景达到1.6万多公斤/公顷,全县最高。杨青魁说,算下来每公顷可节省肥料、人工等成本1650元,玉米产量每公顷增加1000公斤以上,可增加收入1400元左右,两项合计每公顷玉米节本增效可达3050元左右。

针对秸秆处理难、免耕后的低温问题、低洼地以及大风引起的秸秆分布不均匀而导致的大小苗等问题,2018年关义新提出秸秆覆盖条耕技术、秸秆覆盖垄作少耕技术,并同步研制了配套机具条耕机,适应东北湿润、半湿润地区、低温冷凉、土壤黏重区域示范推广。因其适应性强,简单易行,在推广中备受欢迎。2020年与沈阳生态所张旭东团队一起在东北31个县市级示范推广。

梨树县以合作社为抓手,引领免耕机械作业,迅速提升了组织化、推进规模化,全县涌现出的3000多个合作社和1000多家庭农场引领着小农户走向现代化,这是“梨树模式”技术创新引发的生产方式转变、创新。而600个百亩示范户、60个千亩核心区和20个万亩示范片,累计32万亩示范田,示范带动梨树全县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地200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70%。

梨树县委副书记闫鹤在基地现场告诉记者,梨树探索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要感谢《农民日报》2016年3月2日总结了在梨树县开展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并称之为“梨树模式”,后来被总书记认可为“梨树模式”。闫鹤坦言,搞保护性耕作,其实是有风险的,但梨树县坚持下来了,这考验的是我们党委政府的定力、政治担当。梨树县一年财政4亿元,人工开支都不一定够,但是每年拿出2000万元来鼓励保护性耕作,不包括国家给的政策性补贴,就县里这块这14年支出了将近10亿元。

实践证明,“梨树模式”在黑土地保护性利用上的生态经济成效显著:连续免耕覆盖5年后测定,秸秆覆盖免耕地块保水能力相当于增加40至50毫米降水,土壤有机质增加20%左右,减少化肥施用量20%左右,实施保护性耕作平均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干旱年份产量比对照组高出5%至10%,加上机械化减少人工,每公顷可以节约成本1000元至1400元。

2018年全国首个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地方标准《玉米秸秆条带覆盖免耕生产技术规程》发布,今年吉林“梨树模式”要在去年2000亩的基础上,在长春、农安、松原、长岭、四平、双辽等8个县市开展整县推进,实施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

“梨树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应用和研发同步,构建了基于跨学科、跨部门的一体化技术推广平台,所产生的技术裂变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为保护黑土地干旱地区提供了一种方案。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