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20210605期来自:农民日报

经济特区深圳统筹推进茅洲河、深圳河等为代表的重污染河流治理,并以此为牵引带动周边环境整体提升,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

70多岁的居民黄耀棠回忆说,以前的茅洲河水“比墨水还黑,比石油还稠”。2016年起,深圳以绣花功夫推进雨污分流、源头治理,居民们发现“茅洲河变清变美了,不时还有白鹭飞过”。如今,当地告别散乱污、拥抱高精尖,建设了多个环保科技创新产业园。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一块块生态环境的短板正在补上,一个个阻碍绿色发展的体制和制度坚冰正在消融,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在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一条条江河、一个个湖泊有了专属守护者,一大批民间河长、湖长踊跃上岗。

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提出确保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长制,这意味着我国所有的森林和草原都将拥有专属守护者。

越来越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更好保护:朱鹮从发现时的7只,恢复到5000余只;藏羚羊从几万只恢复到目前的30多万只;长江旗舰物种长江江豚正在“回家”……

在总书记心中,有两条河的分量尤其重。

一条是长江

水鸟迎风鸣叫,芦苇和柳灌丛郁郁葱葱……曾经一度萎缩的呼伦湖,随着近年来一系列修复和治理项目的实施,水域面积逐年扩大,湿地生态逐步恢复。

年过五旬的牧民侯玉广从小生活在呼伦湖附近。他亲眼见证了湖水的萎缩与恢复。

“小时候,家里的牛羊常到湖边饮水。后来环境恶化,湖周围几乎没草了,鸟也不见了。”侯玉广告诉记者,如今生态好了,沙子看不见了,鸟和鱼也都回来了。

栖居在青山碧水之间,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