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善文化孕育文明新风

20210603期来自:农民日报

— —

□□ 李道全 胡杨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文/图

六月的通川大地,阳光正好。行走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碑庙镇石笋村新铺设的柏油路面上,宛如穿行在一幅立体山水画卷里。路两侧满目苍翠,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一片片白墙灰瓦的川东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不远处,一幅巨型的“石笋村欢迎您”标志牌,似是正等待远方游客的到来。

这个8年前还是远近皆知的贫困村,自2013年把每年腊月第一个星期六确立为“敬老节”开始,全村面貌便悄然发生改变,村民的孝道意识、感恩意识、互助意识显著增强。而今,石笋村一跃成了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省级“四好村”、省级“卫生村”。2021年,石笋村被评为四川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

石笋村为留守儿童举办“六一”活动。

一段传说引领孝道新风尚

一个节日凝聚民心添活力

一间村史室引得知青大回潮

石笋村属于小山区地形,以坡地为主,村中有一拔地而起、高约30余米的圆锥山峰,其形酷似竹笋,因而得名。

据当地老人讲,与石笋相关的还有一个动人的孝善传说。很久以前,该村前的碑牌河常发大水而无征兆。一次,村东头王家寡母在河边洗衣,不幸被洪水卷走。其子茂忠闻讯后悲恸不已,独乘竹筏在河里找了七七四十九天,人渐消瘦。村头孤老王大爷担心茂忠身体,为其做饭送菜,反复开解。茂忠大悟,自此视王大爷为亲人,侍其一生直至终老。因感念王大爷的恩情,茂忠更是古道热肠,常采笋分乡亲而食。茂忠死后,乡亲厚葬,常纳竹笋呈贡。久而久之,其所葬之地便成石笋模样。后人感念茂忠,把王家坝改为石笋坝,把隆起的小山叫作石笋寨。

“在石笋村,这样的孝善故事还有很多。”来到村东头一户人家,只见三五个老人正围坐在一起歇脚。听闻记者来意,曾做过村里会计、有着65年党龄的李从如老人来了兴趣,把手中锄头往边一搁,随口就说起“孟宗哭竹,冬笋忽生”“阿愚悼母,感天动地”等孝善故事……

随着孝善文化在石笋村普遍传扬,村民们相处更是和睦。“不管孝也好、善也罢,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要教育子女从自己身上找不足,不要想别人做得多不好,这样才能和睦。”说到最后,李从如老人感叹道。

为了弘扬这种孝善文化,2016年,村里结合脱贫攻坚工作,专门找人编撰整理了村里的第一部村史,重点记载坊间流传的孝善故事。同时,根据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编绘了《新二十四孝图》,在村办公室周围和村民房屋墙体,以文字、图画和诗歌的形式打造孝善文化墙。“如今的石笋村,没有一家不孝的,也没有一家扯筋撩皮的。”石笋村支部书记王治剑说起孝善文化一脸自豪。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