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中国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建设——

为出口农企树标杆 提升全球竞争力

20210603期来自: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买天宫宇坤

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认定首批115个产业集聚度高、生产标准高、出口附加值高、品牌认可度高和综合服务水平高的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为提升中国出口农企实力、增强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迈出坚实一步。对此,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有关专家,解读此次基地建设的意义和战略考量,探讨打造国际品牌、完善出口产业链价值链路径,为提升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地位和全球竞争力支招。

专家们一致认为,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的认定和发展,必将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水果等农产品出口优势有减弱趋势,“大进小出”成常态。因此,要通过基地建设继续发挥和培育农业比较优势,对接国际质量标准,巩固优势农产品出口渠道,稳定重要农产品全球供应链。

“建立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刘艺卓说,基地将主攻出口软实力建设,在贸易便利化、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贸易政策,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级经济师王艳华认为:“此次基地评选,既是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参与国际竞争、树立中国农业品牌形象的一次实操,也是运用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倒逼中国国内发展高品质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现实需要。”

“当前,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高成本、高关税、人民币汇率升值等诸多压力,未来几年,很多出口企业将面临‘淘汰赛’。那些具备长期研发投入、高质量供应链管理水平以及善于灵活运用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新发展。”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欧孟说,首批基地的认定正当其时,为众多出口农企树立了标杆。

全、“拼价格而非拼品质”的现象仍然存在。借助本次基地建设,以基地为依托,在持续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增强营销设计能力,加快获得相关国际认证认可。

“国际认证既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身份证明,也可以理解为某个国家、地区或特定市场限制某种商品的技术壁垒。中国作为国际贸易组织的一员,遵守国际标准和规则,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必然。”王艳华说,目前中国多数产区生产标准还达不到出口产品的要求,生产标准与国际标准不对接,市场认可度低,加之农产品价格竞争优势不明显,农产品出口难度较大。通过国际认证,可以倒逼企业在生产行为、投入品品种数量、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更具“国际范”。

“目前许多国内农产品出口基地已经通过ISO9001、HACCP等国际认证,在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等方面也做了较大投入。”欧孟认为,要加速补齐短板,企业必须改变“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第三方市场机构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打造生态圈来获得更多外部资源的支持。

对此,张学彪提出3点建议:完善国家财政、金融、保险、检验检疫等政策,确保各政策综合发力,并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等形成协同发展态势;发挥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农业对外合作研究智库以及驻外农业外交官、商会协会等不同渠道信息资源优势,继续健全并发布农产品贸易资讯、行业监测等信息;鼓励科研院校、科技企业与国贸基地建立战略联盟,引导智力、资金、科技成果向基地集聚。

首批基地认定正当其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此次基地建设是提升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稳定农业外贸基本盘的有效举措,更是塑造农产品品质、打响中国品牌的主动作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卞靖说。

“数据显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947.7亿美元,同比增32.9%,创历史新高。”卞靖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农产品贸易大而不强、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升的问题。此次基地建设,可有效整合现有支持政策,加快培育形成一批面向国际、品质较高、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企业。

“自2004年起,中国农业贸易进入逆差期,且逆差额呈逐年扩大趋势,逐渐形成了适应基本国情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净进口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净出口的农业贸易格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国际情报室主任张学彪说,近年来,中国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进口仍保持高位,而由于生产成本攀升,水产品、蔬菜和

改变“单打独斗”,获取更多外部资源支持——树品牌、强认证、建联盟,助推企业更具“国际范”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