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推进耕地保护纪实

20210525期来自:农民日报

——

□□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瘦了、薄了、硬了”,东北黑土地亟须“增肥”

东北黑土地之所以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因为黑土是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年至400年。此前由于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东北地区黑土地面临“量减质退”的局面,土壤有机质下降、耕层变浅,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

黑土“瘦”了,近60年来东北黑土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50%;黑土“薄”了,东北黑土层平均厚度降到30厘米左右,比开垦之初减少了约40厘米;黑土“硬”了,土壤结构退化、土质硬化,蓄水保墒能力下降。

为了给过载的黑土地“减压”,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治理修复。2017年,原农业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提出力争到2030年实施黑土地保护面积2.5亿亩,基本覆盖主要黑土区耕地,将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以上。

同样在2017年,原农业部启动实施了“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2020年是行动收官之年。4年来,通过因地制宜推广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低温腐熟还田、“一翻两免”轮耕轮作等新技术新模式,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行动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6亿元,支持156个重点县,实现了对玉米主产县全覆盖,并适度向水稻主产县延伸。

在推进行动落实过程中,原农业部印发行动实施方案,强化顶层设计,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组织管理。东北四省区全面落实行动方案,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和试点县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措施落地,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合力的工作格局。(下转第二版)

在中原的小麦产区即将收获之际,东北地区一年一度的春耕生产正进行得热火朝天,在经过秸秆还田的黑土地上,农机铁流“万马奔腾”耕耘而过,酝酿着深沉的力量和勃勃生机。

我国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拥有世界上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和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1/4,素有中国“大粮仓”之称。可以说,东北黑土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大力实施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等举措,四省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到82.4%,有效保护了耕地,如今这片珍贵的黑土地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