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奶牛”助推发展振兴

20210524期来自:农民日报

□□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孙海玲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要靠什么?青海省湟中区土门关乡的回答是靠奶牛产业。

初夏,沃野上的小草绿意氤氲。阳光照耀在西宁湟中区土门关乡的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金色牌匾上,熠熠发光。

作为西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级扶贫龙头企业,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2007年6月成立以来,主要从事奶牛养殖、乳品加工销售。走进企业园内,规划整齐、绿荫环绕,一座座标准化牛舍里,毛色光滑的奶牛正悠闲地进食。

湟中区土门关乡因具有悠久的历史文物古迹“土门关”而得名。近年来,土门关乡奶牛养殖已形成规模优势,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千余人就业,周边村集体和合作社增收700余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今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出炉,土门关乡的奶牛产业上榜,跻身“国家队”无疑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新能量。

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与编号奶牛。

种植撂荒地成了“金土地”

养殖牛换“养”法,人换“活”法

养殖奶牛,就要给牛吃草,因此种植燕麦饲料成了土门关乡的一大特色产业。

“随着乡里奶牛产业的壮大,曾经山坡上的撂荒地成了‘黄金地’。”湟中众联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赵隆珍告诉记者,曾经村里的山地因海拔高、机械化程度低,产量极低,很多山地都撂荒了。

然而海拔较高的山地正是种植饲草的“黄金地”。据土门关乡副乡长张海龙介绍,近些年来,随着全乡奶牛产业的蓬勃发展,相继成立了四家饲草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4599亩,全部供应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不仅重新盘活了土地,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初夏时节,一阵凉风掠过刚刚吐绿的燕麦草,满目翠绿燕麦似是摇动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了1500亩燕麦,每年每亩平均70元左右的流转费,比以前种油菜籽要划算得多,种植的饲草料全都供应给企业,因此根本不愁销路。”赵隆珍说,以前在山地上种小麦亩产只有几百斤,现在一亩地能产600公斤干草,经济效益在1000元左右。

“企业的牛每年大概需要3000吨左右的饲草料,我们与合作社进行合作,通过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田间管理等标准化种植方式,建设饲草种植绿色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饲草种植。”据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卫华介绍,目前公司带动湟中众联种植等四家专业合作社种植饲草,收益

加工延长“牛”产业链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