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和科学阻击小麦赤霉病

20210521期来自:农民日报

— —

□□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无人机低空平稳飞行,随着机翼的快速旋转,一团团雾状农药从飞机底部快速喷出,均匀地落在小麦叶片上,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几十亩小麦就被防治一遍。进入四月以来,这样的防治场景每天都紧锣密鼓地在安徽多地麦田间上演。一场有关小麦的“保卫战”在江淮大地席卷开来。

用数字说话科学研判提前预防

二轮打药在5月初结束。目前看来苗情很好,赤霉病未大面积发生。”太和县小麦种植大户徐淙祥介绍说,县里免费提供药剂,他又采购了植保无人飞机,因此很快捷地完成了两轮打药。对今年的小麦赤霉病防控很有信心。

“这些年抓小麦赤霉病防治已经很有经验了。一般要打三遍药,把握出穗、扬花期以及盛花期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我的客户都是种粮大户,他们非常重视这项防治工作,要求必须防三次、每亩地2升的剂量要打到位。”宿州市埇桥精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刘睿介绍说,他的服务范围总共是1万亩麦田,总共花了一个月时间不分昼夜地推进,4月28日之前已全面完成,主要采取自走式打药机和无人机两种方式。

“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已成为安徽省小麦病虫害防治上常态化工作。”安徽省种植业局局长张韪介绍说,多年小麦赤霉病防控的经验启示,推进统防统治对赤霉病防治有很好的效果。去年,该省在赤霉病防控中累计投入统防统治组织6139个,开展统防统治6961.4万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达80.1%,及时、有效地控制了赤霉病大流行态势,这一模式对于推动全省小麦赤霉病防控取得历史性突破、决定性成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全省夏粮高质量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张韪说,为坚决打好今年全省赤霉病防控攻坚战,防控策略上,安徽提出了“四个只增不减”,即坚持党政同责只增不减、投入力度只增不减、“两次防治”只增不减、监管调度只增不减。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投入力度只增不减”,这是赤霉病防控工作的第一要素保障。

在防控措施上,则积极推广“四统一”,即统一防治技术方案、统一防控指挥调度、统一防治组织方式,统一防治质量监管。特别强调的是要创新赤霉病防治的组织方式,比如推进整村整镇建制的统防统治、统揽小农户贫困户的代防代治、网格化的督查指导等等。赤霉病防控成效的落脚点、关键点,就要看各地如何创新运用有效的组织方式,把赤霉病防控工作落实落细落地。同时,将加大对赤霉病防控全过程质量监管。今年要求各地做到“三个有”,即防前有监测预警、防中有过程监督,防后有效果评价。目前,正在会同省直有关单位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绩效调研,从防控结果看过程、看工作,综合评价各地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

“早”

“大”

“弱”

“高”五个字。

真金白银投入落实落细防控措施

“足”就是环境菌源量足。各地植保部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田间稻桩带菌率超过大发生的2018年,玉米秸秆带菌率高于常年同期,田边杂草等植物残体上也普遍带菌。当前环境菌源总量已完全满足赤霉病大发生的菌源条件。“早”就是病株始见期早。3月19日,宿松县最先查见赤霉病病穗,始见期较往年早7天左右,为近10年来最早的年份。“大”就是降雨概率性大。根据省气象部门信息,4月沿淮淮北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分别有3次明显降雨过程,中下旬沿淮淮北地区有轻度连阴雨,其间恰逢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多降雨、连阴雨天气十分适宜赤霉病侵染、为害、流行。“弱”就是寄主抗病力弱。今年全省小麦苗情总体好于常年,但小麦主栽品种大多对赤霉病抗性不强,特别是沿淮赤霉病重发区稻茬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种植品种抗性普遍较弱,适宜赤霉病发生。“高”就是“两期”吻合度高。据各地植保部门镜检调查分析,今年小麦赤霉病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上中旬,与小麦易感病生育期(抽穗扬花期)高度一致,非常适宜赤霉病菌侵染。

四个“只增不减”防控策略常态化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