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

20210602期来自:科技日报

1919年7月,李大钊较为准确地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马克思)说人类的生产方法(现在译为生产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而人类的社会关系又随着人类生产方法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的精神文化更随着人类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同年8月,在与胡适的论战《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针对胡适的“少谈主义,多谈问题”的观点,李大钊指出,主义和问题从来都是不能彻底分离的。李大钊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俄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反思中国当下的问题。旧中国之所以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原因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矛盾导致的。因此,不谈主义而只谈问题,社会问题哪怕有了暂时的缓解,那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有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之后,旧中国的各种具体社会问题才能随之解决。

李大钊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他一直致力于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并使之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进步的理论武器。难能可贵的是,李大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同时,又能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并非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抽象化和教条化,而是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现实相结合的道路。从1922年3月开始,李大钊就联合陈独秀、蔡元培等知名人士发起组织“非宗教大同盟”,通过开展无神论教育活动、举办马克思学说研讨会、发表理论文章批判宗教等方式,广泛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思想。直到1927年4月被反动军阀逮捕杀害之前,李大钊都是以非宗教大同盟为平台,大力传播和宣讲科学世界观与无神论思想。

今年的4月28日,是李大钊烈士英勇就义94周年。随着献礼剧《觉醒年代》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领略到了革命先驱的伟大风采。他所为之奋斗终生的革命理想,早已在青年人心中留下了光明的火种。这燎原的星火,必将在下一个百年新征程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