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策划

The100thAnniversaryoftheFounding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20210531期来自:科技日报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供图

国核聚变最重要的研究基地

—等离子所所

在地。EAST也栖身于此。

走进EAST大厅,看到的是一片紧张有序的场景,本年度的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即将开启,剑指新的世界纪录。

在对受控热核聚变探索过程中,越来越多国家的科研人员认识到,“人造太阳”科学装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无法解决所有难题,必须“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1985年,美苏首脑为此提出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但在2001年之前,这个“俱乐部”一直将我国拒之门外,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科研水平还不高。但随着EAST研制工作推进,这个局面逐渐改变。

2001年,由于美国退出,ITER成员国出于分摊经费的考虑,希望扩大参与国的范围。我国借此再次申请加入,2003年,正式以“平等伙伴”身份加入了ITER计划谈判

加入这个高“入门会费”的俱乐部,每个成员国要至少承诺10%的投入,约合人民币100亿元。

“加入ITER计划前,国际主流聚变会议上,几乎没有我们的声音。如今,越来越多我国学者获邀在大会作主题报告、口头报告,甚至担任会议主席。”宋云涛说,加入ITER计划后,我国逐渐走向世界聚变舞台的中心。

国际聚变能大会,是核聚变领域的奥林匹克。像宋云涛这样的我国学者,曾经是无缘进场的。而今,等离子体所已连续10年被大会特邀作主题报告;这一领域的国际顶级杂志,连续多年都以封面故事形式介绍等离子体所年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双眼睛在关注这颗来自“岛”上的“太阳”。位于法国的ITER总部也正期待着中国“小太阳”带来更多光和热,把“人造太阳”从梦想变为现实。

借助我国首个偏滤器位型的核聚变实验装置(HL-2A)和EAST这两个大科学装置,我国与全球120多个聚变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每年平均有500人次国际专家访问我国,开展与我国相关聚变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

回顾过去,人类认识核聚变的路已经走了很久。有人问:“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一个真正的‘人造太阳’?”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坦言,要将成果真正投入商用、变成每家每户可以用的电,可能至少还需要几十年,但他坚信:“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有一盏灯能被聚变之能点亮。这一盏灯,一定要,也只能在中国。”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