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210524期来自:科技日报

— —

就在不久前,这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杂交水稻事业发展中,作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还带病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坚持科研工作。他与他的团队人员一起,探讨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项目的实施方案。

这一天,老先生却带着对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科研目标的希冀,以及对其钟爱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袁隆平先生,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在科学大道上,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最终达到其科研领域光辉顶点的人。

20世纪90年代初,项目扩展到南亚、东南亚诸国;1991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在菲律宾育成并释放了首个国外的商业化杂交水稻品种……

这一成果,也为其他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因为这篇论文,大家都开始重视雄性不孕性及杂种优势利用,关注它对促进作物增产的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说。他回忆,在袁隆平先生指导下,湖南油菜作物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走在了全国前列,湖南也因此成了该领域内最先实现油菜杂交三系配套的省份。

“袁隆平院士开启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序幕。”《科学通报》编审彭斌评价。

“袁先生的这篇论文,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指明了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战略方向。他的前瞻性研究与思考,对后来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和发展的协作攻关,具永恒的指导性。”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说。

了“思想问题”,他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宣告,他质疑当时业界权威关于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认知,他大胆为世界杂交水稻发展定了“调”:杂交水稻研究值得做!

老先生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也让人望尘莫及。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3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年我国实现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应用……前后不到六年时间,这是在国际上都尤为震惊的杂交水稻育种“中国速度”。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称,受历史环境因素影响,我国当时与国际科技界基本处于“零交流”。即便如此之困境,袁先生依然开创了杂交水稻学科和杂交水稻产业。同时他认为,杂交水稻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的转型升级,都与袁隆平先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比如,三系法杂交育种之后的两系法杂交育种、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耐盐碱水稻育种研究与推广……他都是领头的“操盘手”。

当然,从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到科学家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也并非易事。袁隆平先生率领团队经过8年“折腾”,才一一攻克。

此后,通过技术改进,我国实现了杂交稻稻谷产量大幅提高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跨过育种“禁区”,他的论文“孕育”了杂交水稻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因为他,中国最早在生产上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

文中说:

魂系水稻,“90后”稻神从来管不住他迈向稻田的腿

这一生,袁隆平先生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科学家们给了科技日报记者很多答案。

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带头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老先生的爱徒邓启云说,老先生是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他带领团队首次发现了“野败”,思考并提出了“利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创制出不育系”的思路,并原创性的利用其获得了第一个三系不育系。并且直到今天,他的“野败”都被国内外杂交水稻公司广泛应用于三系育种。

安徽农科院研究员朱启升眼中,袁隆平先生是杂交稻研究领域的“旗手”和战略家。他同时称,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不是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便是袁先生。

袁隆平先生发明了“三系杂交育种”。说起三系法育种,扬州大学教授潘学彪表示,老先生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

“水稻具杂种优势,尤以籼粳杂种更为突出。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在当时,根据遗传学经典理论及国际普遍观点,水稻是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并无杂种优势。

袁隆平先生论文的结论,让人颇为震惊。但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自己在田间的实际研究探索,他坚持认为:经多代自交提纯的水稻品种,应该能产生杂种优势。他甚至大胆预测,通过进一步选育,有望找到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并将给水稻带来大幅增产。

就这样一个“叛逆”的结论,直到今日,世界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都充分印证着它的正确性。

也因为这篇论文,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迅猛发展。受论文启发,杂交水稻研究逐步在世界兴起:

1977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杂交水稻研究项目;

◎吴岩 本报记者刘志伟陈曦 张景阳 赵汉斌 过国忠通讯员李良鹏

稻香飘溢神州大地

1976年,袁隆平(右)与同事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新华社发

—夜空中闪亮的星。

老先生何等认真严谨

高产捷报大江南北

生活中随意的老先生,做起事情来原则性强,又透着深深的哲理。

老先生英语水平很好,喜欢时不时嘴里蹦出一句英语。让人印象很深刻的,是他经常爱说的那一句:“Takeseriousthingslight-ly,doordinarythingsseriously。”

翻译过来,大意为“举重若轻,事必躬亲”。

他很爱这句,生活中工作中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在我很多次的报道中,分享过老先生工作严谨的各种小片段。在此,我不想像祥林嫂般赘述。但这句蕴含着哲理的话,或许让我终身受益。我想,即便我不能做到,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

老先生离世的第二天,长沙依旧阴沉沉的,雨未停。一如人们惊闻老先生离开的心情。

在老先生工作过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办公楼前,祭奠的花束摆满了阶梯。赶来的人们面色凝重,缅怀老先生。

透过悬挂着“沉痛悼念袁隆平同志”黑幅的办公楼大门,我仿佛还能看到老先生走动的身影。还能看到他在办公室,举着放大镜看文献的样子。还能听到他孩童般的笑声……

老先生,天堂里,您可会在那里看着?看着有一天,我们在禾下乘凉。看着有一天,杂交水稻遍布全世界……

故人西去,怎叫人不泪湿衣襟。

“我真不敢相信,也没有思想准备。”江苏常熟市农科所总农艺师端木银熙眼含热泪,“我能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成就,离不开袁老不断的肯定与鼓励。”

端木银熙回忆说,袁老一直关心和支持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他与袁老相识于1995年,在海南育种基地,经常见到他,“我们在业务上求教,袁老总是耐心仔细,有求必应,没有一点大科学家的架子”。

“2015年,袁老对我说,常熟水稻一定能向亩产1000公斤目标冲刺。从那时开始,我和团队一直在全力以赴。”端木银熙说,他们没有辜负袁老的期望,2018年已小面积实现亩产1000公斤。“遗憾的是,当时因处于小面积试验,没有向袁老汇报这一喜讯。今后,我会继承袁老遗志,战斗在水稻育种第一线!”端木银熙坚定地说。

2010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原繁育示范分中心”在云南红河州个旧市挂牌。

袁隆平院士认为个旧市种植超级稻有一定潜力。2015年9月,在由他命名的个旧市大屯镇新瓦房村委会“超级杂交水稻个旧示范基地”,百亩连片水稻攻关田种植基地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