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获奖者风采

20210609期来自:四川科技报

王 静

四川省青年科技奖是经省委常委会议批准,由省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协联合主办,面向四川省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立的一个奖项。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授奖人数不超过50人。

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由各市(州)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协,省直有关部门,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共推荐有效候选人352名,经四川省青年科技奖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四川省青年科技奖领导小组审定,并经公示均无异议后,确定了获奖人选。2020年12月22日,省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协联合发文,决定授予马权等50名同志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是我省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希望受表彰的同志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推动全省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致力于水稻高产抗病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与应用,筛选鉴定了一批水稻高产抗病资源和相关基因,为水稻高产

抗病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克隆了水稻理想株型建成的新基因,为进一步解析理想株型建成的遗传调控网络提供了理论依据;打破了单基因难以同时实现增加产量和提高抗病性的传统观点,提出了单基因协同调控水稻高产抗病的新理论。发表SCI论文1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参与培育优良水稻高产抗病品种13个。先后获得“全国作物学学科青年学者论坛”特等奖、“中国作物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车炼强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猪营养与饲料科学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项目和法国

Lesaffare创新基金等项目20余项。在国际上率先研究揭示了宫内发育迟缓仔猪生物学缺陷及发生机制,构建了降低弱小仔猪发生率、提高仔猪生长性能和抗病力的营养关键技术。先后发表SCI和CSCD论文112篇,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和标准化养殖图册2部,获国家专利12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部社会力量大北农科技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王 云

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专注于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开发。研究构建了CH4C-H

键催化氧化体系,研发了4个系列双功能锆铝基催化材料,通过贵金属高稳定分散技术,合成了单原子贵金属催化剂。同时,在全球率先推出天然气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技术路线,并已成为主流技术;在全球首次开发并成功应用铂/钯/铑型催化剂,目前已产业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6项,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6项,开发的天然气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累计销售额超21亿元,推进了我国汽车产业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并推动国家标准升级和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白 杨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油气井工作液化学的研究,围绕如何使油气勘探更加安全高效、过程更加清

洁,在深井、超深井水基钻井液性能调控及窄安全密度窗口堵漏机理研究与应用,页岩气井水基钻井液关键处理剂及体系研究与应用,油田废水中难降解聚合物降解用催化剂构建及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2014年以来,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5项,各项研究成果产生经济效益累计超过4.8亿元。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刘小华

四川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不对称催化合成方面的研究工作,自主创制了一系列新型胍-酰胺双功能手性小分子催化剂和配体,发展

了新型协同催化策略,实现了多类高效高选择性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为新手性催化剂和配体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这些创新性和系统性的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为提升我国在不对称催化领域的国际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荣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朱福兴

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攀西钛资源到钛金属提取技术研发,先后主持完成了“提高流水线镁电解电流效率

研究”等6项公司重大课题;主研完成了“亚熔盐钒钛铬盐析结晶相分离及金属钛电化学提取新工艺”等2项国家“973”课题和10余项公司重大课题;主持的“基于海绵钛用大型流水线电解镁关键工艺技术开发及应用”突破了传统镁电解单槽操控难题,形成了全球唯一稳定顺行的流水线镁电解系统,成为了我国海绵钛低成本、高质量生产的关键核心。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2019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

刘 宇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长期围绕重大技术装备可靠性数据不足或不精确、维护费用高、不确定性因素众多等共性难题,开展复杂系统可

靠性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863计划”子课题、国防基础科研核科学挑战专题、国家数值风洞工程等项目。先后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连续4年荣登“安全、风险、可靠性与质量”领域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荣获中国运筹学会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和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首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ICMR2015(韩国)最佳论文奖、APARM2018最佳论文奖等奖项。

杨 牧

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基础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开展了APN自发性动物模型的构建与鉴定、免疫通胀与清洁炎性反应共同介导

APN的机制等课题研究,在脑科学及神经自免疫疾病研究领域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院级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以及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基础研究中心主任,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协助筹建病毒核酸检测P2实验室,梳理并制定出病毒核酸检测标准化流程。

吴冬梅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副主任护师,始终以社区老年抑郁症状等情绪障碍为临床问题开展研究,探索了怀旧与老年情绪障碍的关系,

厘清了怀旧疗法的目标人群、干预类型、研究设计类型及效果评价方法,将怀旧疗法本土化;建立了老照片引导怀旧的照片库,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老照片怀旧疗法对缓解老年不良情绪的作用。此外,通过fMRI初步刻画了该技术背后脑神经机制,填补了目前国内外单纯依赖心理行为学研究的缺陷,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临床实践价值和学科理论价值。作为护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论文14篇。

杨青慧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的研究工作。围绕大尺寸微波磁性单晶材料难以生长的

难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瓶颈,形成了完全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研制出3英寸、厚度从百纳米到百微米可控的低损耗微波单晶晶圆,其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且实现了小批量生产,满足了我国微波测试仪器和军工装备系统的需求。近年来,该同志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获授权40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