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专题报告会: 启迪学子前行之路

20210519期来自:四川科技报

理科专题报告会:

启迪学子前行之路

理科专题报告会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6位大会优秀论文获得者作主题报告,让参会人员受益匪浅。

专题报告环节,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蒋太翔带来的主题报告“雨线去除:从方向稀疏先验到方向深度先验”指出了图像去雨的关键。他向参会人员展示了去除图像雨线的张量优化模型,并提出了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框架的算法来求解模型,保证了去雨图像的清晰度。

蒋太翔的讲解引起了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生梁琪的兴趣,她不停地赞叹着蒋教授在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科学研究上的造诣,“蒋教授用专业所长解决了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领域内的重要研究内容,让我深受启发。数学非常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也要努力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向他看齐,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上以更加精进的算法应用到生活场景中,为行业服务。”

报告会上,大咖们是分享者,同样也是聆听者。听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谢天作的“站在终点看木质素的合成过程”主题报告后,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员蔡璐璐主动上前添加好友。“我今天是来分享也是来学习的,谢老师关于漆酶催化机制的研究在食品加工、污染物降解、生物检测等方面应用广阔,今后我们可以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上有新的碰撞。”蔡璐璐热情地邀请对方来自己的实验室参观交流。致力于重大疾病靶向纳米药物研究的她,此次带来的“程序性靶向递药促进血脑屏障跨膜转运改善小鼠模型老年痴呆症”专题报告,也让谢天称赞,“今天我听了其他老师的报告后有了许多思考,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方向上找到与之相关的契合点,让成果辐射得更加广泛。”

此外,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员王德辉、夏娟带来的“固液界面材料研究及其应用”“利用金刚石对顶砧技术调控二维材料的物理特性”专题报告,以及成都大学研究员赵克雷带来的“病原菌群体感应系统与慢性呼吸道感染”主题报告在师生中也热议开来,让大家受益匪浅。

医科专题报告会:

聚焦医学前沿动态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举行的医科专题报告会上,5位大会优秀论文获得者围绕各自团队的研究领域作了精彩分享。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倍受关注。由于新冠肺炎发病快,如何快速鉴别成为临床难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呼吸病学博士王成弟在“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对COVID-19(新冠肺炎)进行准确诊断、定量测量和预后预测的临床适用AI系统”主题报告中讲道,“虽然目前核酸检测是诊断新冠肺炎的金标准,可存在着耗时、漏诊等问题,而CT检测速度快且能够全面详细展示肺部病变。”基于此,王成弟及团队建立了一套AI系统,通过AI读取CT检测数据来准确诊断新冠肺炎,“这有助于放射科医生和临床医生更快更准确地处理具有新冠肺炎症状的患者。”王成弟说道。

此外,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研究员梁娟、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研究员赵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刘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员郑鹏分别作了“中国2852个区县孕产妇死亡率研究”“针刺辅助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PD-1抑制剂治疗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临床疗效和分子机制探索”“从微生物-肠-脑(MGB)轴探索抑郁症的潜在新机制”的主题报告。

随后,在互动交流环节中,郑鹏向大家分享了他从事科研的心得体会,他认为科学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很多科学研究是从不经意的一个现象开始,然后通过研究人员不断努力求索而得到一个新启示。他说:“从事临床科学研究和转化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要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好奇心和激情,这样才能取得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而刘霆则为年轻临床医学科技工作者给出了中肯的建议,“科研需要你们有新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思维方式不是通过看看手机视频或他人简短的摘要获得的,而是需要进行大量阅读,同时还要做到‘求甚解’,才会使你有所收获。”

交叉学科专题报告会:

让科研真正服务于民

交叉学科专题报告会在四川大学举行。现场,近百名川大学子齐聚一堂,在专家教授的带领下领略科技前沿,启迪交叉学科发展新方向。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医疗废水等高浓度的有机废水渐渐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造成威胁。水环境保护已然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开发先进的高级氧化污水处理技术,使其应用到有毒难降解工业废水和微污染水环境中,是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研究员熊兆锟在科研中聚焦的重点。现场,熊兆锟带来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高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主题报告,他结合MOFs材料与高级氧化技术的性质、研究原理、实验数据等内容,详细介绍了该项技术研究在污染物降解中的作用,展示了MOFs在处理医疗污水中的重大作用。

“目前,该项技术已经运用到国内首台无需外加试剂(包括消毒试剂)的医疗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中,只需电能就能实现医疗污水中药物类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同步消杀除污达标处理,为医疗污水的安全有效处理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撑。”在熊兆锟看来,只有让项目落地,科研才能为社会服务,才真正有意义。

让科研真正服务于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胡丹蓉的团队也一直在努力着。报告会上,胡丹蓉带来的“肿瘤靶向输送氧气的可激活式智能纳米光敏剂用于肿瘤光动力治疗新方法”主题报告让参会人员纷纷称奇。

胡丹蓉介绍,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肿瘤疗法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很有必要探索一种高效低毒的新型治疗模式,在此基础上,胡丹蓉团队探索出了光动力治疗方法。该疗法可让肿瘤内的光敏剂分子在特定波长光源的激发下,与周围的氧分子相互作用,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单线态氧,从而发挥抗肿瘤效果。“目前,光动力治疗法在小鼠模型上取得了较理想的抗肿瘤治疗效果,其对正常器官的副作用也更小。接下来,研究将为癌症光学疗法和其他依赖氧气的疗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胡丹蓉介绍道。

现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教授樊聪、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研究员樊森清、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研究员邓怡也先后围绕“新型有机钾离子电池——从‘0’到‘1’”“膜反应器及过程强化”“‘醚’人的医用特种高分子及界面工程”作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在各自领域中开展的研究以及其实际意义。

“各位老师讲的都是时下热门的研究领域,老师们研究方向多样,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为我今后的学习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思路和思考方向。”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学生朱攀表示。

据悉,首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专题报告会的最后一场农科专题报告会将于5月21日在四川农业大学举办,届时农科方面的专家将为参会人员分享相关学术经验。

(黄东方曾青瑶本报记者代俊罗潇郁)

参会人员认真聆听

理科专题报告会现场

交叉学科专家作报告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