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有了引育种中心

20210608期来自:厦门日报

原本是淤泥滩地的下潭尾,如今种植了郁郁葱葱的红树林,让人感受到海洋生态修复后的独好风景。对于生长速度缓慢的红树林来说,人工培育须花费十余年时间。

如何更好地推进红树林引种和培育?昨日上午,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北岸的厦门海洋生物引育种中心正式揭牌。

作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配套场馆,引育种中心的建设获得了国家资金的支持,不仅设有育苗室、实验室、标本室、科教展示区和会议室等,还有约5.18万平方米的室外种植面积,分为红树林种植区、耐盐碱植物种植区和耐盐碱推广驯化植物种植区等。

市海洋局项目办副主任余炎烽介绍道,建设引育种中心是集南方海岸带、海岛及其他耐盐植物收集、引育种、展示、科普、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专类园,同时也是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基地、海洋生物基因库、国家海洋行业公益性科研重点基地、全国中小学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据悉,引育种中心由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承担管理工作。工程师郭秋灯说,引育种中心目前已有海岸带植物80多种,其中乔灌木50余种,未来还将引育、孵化更多的品种。

在新成立的厦门海洋生物引育种中心,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昨日同步揭牌。从2005年开始,以厦门大学林鹏院士为首的红树林科研团队在下潭尾成功培育种植了约6公顷实验林,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今已人工种植了约85万平方米的红树林。

“这是我来下潭尾最干净的一次。”参与红树林研究的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2019级博士生殷俊杰昨日笑着说道。她说,研究红树林,必须看准潮水,穿上水裤下到滩涂,每次都是一身泥。看着滩涂上郁郁葱葱的秋茄,她感慨地说道,“它们就像宝宝一样,我们看着长大,有了引育种中心,以后我们还会种下更多品种的红树林。”

据悉,未来引育种中心将加强与在厦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推动海洋生物引育种行业的发展。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