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

罗城古镇岁月如舟

20210523期来自:厦门日报

旅途

城是艘扬帆于松涛阵阵、山峦起伏中的“旱船”。将一座城镇修建成一艘两头窄中间宽的“旱船”,即使时至今日,也是极好的创意,更何况是明末崇祯年间。

●黄 橙

踏进罗城古镇,鳞次栉比的方桌竹椅、密密匝匝的茶客方阵,构成了一幅老茶馆风貌画卷。古戏楼、牌坊、踩缝纫机的妇人……行走其间,有活在黑白影片中的感觉。仿佛幸福的人都约好了,在这儿相聚。想想喧嚣都市里匆匆的步履和滚滚的风尘,想想自己在城里辛苦地奔忙、各种世俗的羁绊,就会有更强烈的感觉——光阴如茶、岁月如舟的人生,离我们有多远啊。

罗城是四川南部的一个小镇,我被它吸引,不是因为老茶馆,而是因为它形如船体的奇特造型。当我在资料上看到它的地理图片时,就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它。人们见多了水上的舟船,然而,谁又见过扬帆于松涛阵阵、山峦起伏中的“旱船”呢?将一座城镇修建成一艘两头窄中间宽的“旱船”,即使时至今日,也是极好的创意,更何况是明末崇祯年间。

罗城这艘“旱船”的船体两侧是弧形排列的砖木结构民居,有二百多米长,老茶馆和集贸摊点就分布在民居前长长的凉厅上,甲板是街道;立在街心的宝顶式戏楼,犹如船帆;东头高大的灵官庙则像船的舵舱。

无论站在古镇的哪个位置上,四角宝顶的双层戏楼始终在我的视线之内,它是罗城古镇的中心,也是当地人的休闲娱乐中心。戏楼上有木刻对联:“昆高胡弹灯曲绕黄梁,生旦净末丑功出梨园。”戏楼檐角有风铃,三百多年来只要有风吹过,必定有古曲余韵响起。

据说,四川人闲散的生活习性,是这样养成的:一边是富足的物产,一边是分散和个体的生产方式。人们坐着竹椅子,喝着盖碗茶,摆着龙门阵(四川土语:意即不着边际地闲侃),茶文化是如此形象地展示着四川的民风民俗!如今成都的日益繁华已经让老茶馆风光不再,而罗城古镇上的茶客倒像是明清年代的闲人,喝茶、打牌、下棋、看戏都成了正事,日子过得“巴适”,那个叫人艳羡。

翻开罗城古镇的历史,我才知道,罗城人也曾经忙碌过,尤其是明末清初那段日子,罗城作为方圆百里的贸易中心,是川南四大名镇之一,煤炭、铸铁、布匹、大米、桐油等南来北往的物资在此集散。人们挑着担,骑着马,赶着车,每天都活得汗流浃背,疲了累了,才聚在一起泡会儿茶、听会儿戏。

罗城曾被誉为“旱码头”。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码头”几乎是繁华的代名词。想来古人将罗城建成船形,应与“旱码头”有点关系,因为只有舟船才能与码头相配,何况船形建筑本身就是美好的寓意,如“一帆风顺”等;另外,罗城地处山野,自古缺水,而建船引水便成为罗城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说的是明末某秀才写了一首打油诗:“罗城旱码头,衣冠不长久;要得水成河,罗城修成舟。”乡人受此启发,将罗城修成船形。从那以后罗城是否还缺水,不得而知,可是它奇异的造型和合理的设计却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