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斟句酌

20210607期来自:芜湖日报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一句尽人皆知的俗语。最近读书时看到一种观点,认为“无毒不丈夫”系“无度不丈夫”之误。由于“度”“毒”发音相同,流传中发生混淆,故以讹传讹变成了“无毒不丈夫”。这种说法,使前后句的主旨实现了和谐统一,乍看颇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

“度”之所以误为“毒”,上述观点的解释是两字发音相同。尽管现在这两个字发音相同,但在古代并不相同。查《广韵》可知,两字都是定母,一等,合口,全浊,但“度”是暮韵,徒故切,去声字;而“毒”则是沃韵,徒沃切,入声字。去声属舒声,入声属促声,按照释真空《玉钥匙歌诀》总结的“四声”特点:“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因此,从韵和调的角度看,这两个字的发音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毒”系“度”同音致误的说法,似乎站不住脚。

既然不是“度”字误用,那又该如何解读呢?看到“毒”字,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毒害、伤害、狠毒、怨恨”等意,其实这个认识不够全面。许慎《说文》“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从毒。”为何训作“厚”?《说文》段注解释道:“因害人之艸,往往而生,往往犹历历也。其生蕃多则其害尤厚,故字从屮,引申为凡厚之义。”意思是说,毒草往往生长得异常茂盛,越茂盛对人的危害就越大,因此就有了“厚”的意思。这个解释略显牵强。徐灏《说文注笺》认为:“毒之本义为毒草,因与‘笃’同声通用而训为厚耳。”《尔雅》曰:“笃,厚也。”此说可信程度更高。

不论原因到底为何,“厚”这一义项终究是客观存在的,并在具体应用中外延有所拓展。惠栋《周易述》“肉久称昔,味厚者为毒。”“毒”指味道酽冽。《尚书》“天毒降灾荒殷邦”,“毒”修饰限定“降”,用以说明降灾程度的重和深。《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此处的“毒药”显然并非传统意义上能够使人产生中毒反应的药物。

“毒”字由“厚薄”之“厚”进而引申出“优待、推崇、深厚、宽厚、忠厚”等义项。《说文》段注:“易曰:圣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列子书曰:亭之毒之。皆谓厚民也。”此处的“毒”即指“优待、体恤”之义。

或许因为“毒”字含义如此丰富,所以《说文》段注指出,“‘毒’兼善恶之辞,犹‘祥’兼吉凶,‘臭’兼香臭也。”意思是说,“毒”和“祥”“臭”这些字一样,包含有相反两义。这为我们准确理解“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提供了另一条思路。如果把“毒”字理解成“凶狠”“毒辣”,从内容上看,前半句讲要矜平躁释、海纳百川,满满正能量,一副谦谦君子模样;后半句却话风陡转,讲要心狠手辣、不择手段,满满厚黑学,俨然腹黑小人嘴脸,前后意思相左,让人无所适从。此处的“毒”字完全可以从正面解释,理解为“忠厚、宽厚、敦厚”之义,这既是对“厚”这一义项的继承和阐发,同时使得“无毒不丈夫”和上句“量小非君子”在内容上互相呼应补充,整句话的内涵和基调保持了高度一致,文意更加贯通顺畅,即提倡真君子、大丈夫应胸襟宽广、器量宏大,能够容人容事。这与“王侯腹里堪走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无论修辞手法、还是表达主题都颇有几分相似了。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有一些字、词、句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表达的意思已经与最初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甚至是相左的,就像“衣冠禽兽”。还有一些词语,则长期被世人误解误用,很有必要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貌。基于此,本版特开设“字斟句酌”栏目,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来稿请注明“字斟句酌”栏目,投稿信箱:whrbzfkb@163.com。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