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立民《老派:闲话文人旧事》

20210528期来自:芜湖日报

□周洋

《老派:闲话文人旧事》是周立民先生新近出版的一本随笔集,收入浙江古籍出版社“蠹鱼文丛”第四辑。甫一看到这个书名,我不由地会心一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有情有趣、可敬可爱的文人形象。他们的行事风格、举止气派往往显出特立独行的风范,仔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中蕴藏着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操守,有着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的勇气,而这,恰恰是作者心目中的“老派”。

全书分为三编。上编“同学少年”,写的是与读书求学、大师课徒相关联的人和事;中编“这也是生活”,聚焦抗战期间知识分子在逆境中的困苦与奋发;下编“自尊”,更像是一组文人素描画,作者钩沉往事,感悟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境遇和命运。在近20万字的篇幅里,作者周立民先生如同一位时空旅行者,穿梭在天南海北,跨越万里之遥,凝望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卓越的学人、作家和思想者,撷取他们历经苦难而矢志不渝的人生片断,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中展现出人性的可贵。作者笔下既有鲁迅对儿子海婴的深沉父爱,也有沈从文对自身处境的失落和感伤,还有老舍壮志难酬的遗憾,更有郁达夫慷慨就义时的悲壮。在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他们也会纠结,也有懊悔,也为柴米油盐发愁慨叹,更面临动荡不安的时代风暴,承受着世事无常的苦痛。可以说,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今天的我们并无二致。只是,“这样的人融在人群中普通得你都分不出来,但他们的身上终究有着别样的魅力。”这种“别样的魅力”,正是作者期待我们用心去感悟的“老派”风范。

书中笔触所及的人物,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然而作者无意写成一篇篇人物小传,而是用读书札记的形式,或由书中的一句话生发感想,或从几本主题相近的书中梳理出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线索,很多人物只用千余字的篇幅展开叙述,但却巧妙地将那些掌故轶事解构重组,在缜密的思想脉络中有选择地穿插拼接,时常从一本书跨越到另一本书,有一种追随作者进行跳跃式阅读的快感。诚如周立民所言,他“很看重读书的有趣,这趣味在于由书到人,再由人到书,到更广阔的天地,读书人在其中不断地自由穿行,无比惬意,增益自在其中。”

这种自由穿行的读书之乐,使我们流连于书中那些非常纯粹而又富有情趣的细节,看似碎片化的叙述模式,在作者的巧妙编排下浑然天成,丝毫未影响人物塑造的完整性,反而使人格特征栩栩如生,个性风骨跃然纸上。书中有一篇《骆驼怎么能说人话呢》,讲述季羡林出身于农村贫寒之家,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就读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校,成绩中等,爱看课外书,一次偶然的机缘,让他得到前朝状元、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兼山东大学校长的王寿彭先生的嘉奖,奖品是状元亲笔题写的扇面和对联,其中有两句诗“才华舒展临风锦,意气昂藏出岫云。”给了少年季羡林极大的鼓舞,从此他发奋读书,成功考取清华,后又到北大当教授,成为一代学问宗师。周立民最后写道:“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出身和起跑线在哪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果没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就是有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也不见得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自我的内在觉醒和转变,是造就人的最大的动力,季羡林的求学之路就是最好的例子。”这则故事很有现实意义,给那些为子女择校而焦灼不安的家长们一个最有力的启示:教育孩子,急不得,学业的优秀,人格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老派,并非仅仅是吟风弄月,把酒当歌式的诗情画意,而是一群怀抱信念、理想,不肯苟且的人生追求。他们背负着生活的千钧重担,面对命运的连番挑战,决不轻易放弃、妥协、屈服。从书中文章篇末的写作时间看,大多作于午夜或凌晨。我想,周立民先生在书房台灯下酝酿和写作这些文字时,是否也在思索中不断追问,关于生命、关于尊严、关于人性的问题。读罢全书,自己的一颗心也久久盘桓在那些人、那些事之间,我确定自己也在思考着“人是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怎么活着”,而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老派:闲话文人旧事》

周立民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