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皮箱、书法铭刻大巴山革命风骨

20210611期来自:四川日报

达州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战场,大巴山中,走出大批革命志士,为革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神剑园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中,有大量实物和图文资料,展示着王维舟、陈伯钧、魏传统等达州籍红军将领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

1887年出生于宣汉一个农民家庭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从小就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有着切身体会。在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中,有一只王维舟和夫人曾使用过的皮箱,如今颜色已经褪旧、四周磨损严重。据介绍,这是1909年王维舟用省吃俭用的钱购买的,带着这个皮箱,他前往成都一所工兵学校半工半读。在成都就读期间,王维舟积极投身到四川的“保路运动”中,踏上革命的道路。后来,王维舟辗转上海等地,还曾到苏联学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仰。回到家乡后,王维舟领导川东地区的游击斗争,积极支持李家俊成立川东第一路游击军,后又亲自重建川东游击军。

半世奔波,这只皮箱一直陪伴着王维舟,后来又成为王维舟与夫人马奎宣的爱情见证。“上世纪30年代,王维舟与马奎宣结婚,王维舟将这只皮箱赠予马奎宣,从此这口皮箱就成为两人的爱情见证,一直跟着马奎宣,她三过草地、两过雪山时都不曾与皮箱分开。在一次感染了风寒几乎要了命时,也把自己跟皮箱紧紧地绑在一起,后来万幸被人救了下来,最终带着皮箱活着出了草地。”讲解员康雪飞介绍。

在陈列馆中,展陈着开国上将陈伯钧的一本日记文选。1910年,陈伯钧出生于达县(今达川区),曾入黄埔军校学习,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多次中央红军的重要战役。

1933年,陈伯钧开始记日记,到1950年,写下4000余篇日记,共计130多万字。2002年经整理的《陈伯钧日记 文选》首次出版,后又几次再版。

“中国自清帝至国民党统治,无日不在列强的侵凌中,人民生命财产亦无日不在卖国政府秘密出卖的危险中。”日记中,陈伯钧记录下许多这样的铿锵有力的警言,勉励自己时刻牢记民族灾难,展现出投身共产主义革命救国的坚定信仰。

据介绍,在行军打仗中,陈伯钧坚持记录,以亲历者身份还原了长征的伟大征程,详细记述了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到陕北的转移过程,他的日记也成为记录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的重要一手文献资料。

后来,不少党史研究专家,从陈伯钧的日记中发现许多重要历史素材,并且根据他的日记,描绘出红一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详细路线图。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