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共论应对媒体融合发展中的视听变革

“大象也要学会跳舞”

20210605期来自:四川日报

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现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宇 摄

3

1

谈融合:要在引领、管理、标准上做探索

谈传播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精准传播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党委书记、台长、董事长卜宇以“精准传播的技术路径”为主题开启演讲。

面对移动网络对报纸、广播、电视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卜宇介绍了江苏卫视寻求精准传播、有效传播的经验。近年来,江苏广电总台紧跟技术前沿,在产品测试、热点分析、用户画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精准传播,有力提升了主流媒体的复合影响力。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曾义也围绕“面对挑战时怎样重塑影响力”分享了经验。他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网络平台的可信度普遍低于传统新闻机构。他认为,媒体融合不应甩开原来的媒体平台和传播渠道另起炉灶,而应与自身的基础资源和核心能力深度融合,技术赋能,拓展平台资源渠道,在原受众基础上拓展新受众,才能发挥“1+1>2”的融合传播效果,齐力扬帆共赴“蓝海”。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婷

传媒变革、人工智慧、融创力量、视听赋能……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变革进入深水区,业内有哪些鲜活的一手“爆款”经验?深度融合的发展探索中又有哪些反思?6月4日,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

本次高峰论坛以“权威声音与平台力量——媒体深度融合中的视听传播”为主题,由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川观新闻联合承办,邀请业内一线主流媒体领导者、业内一流传媒领域权威专家共论。现场也吸引大量来自视听领域的从业者聆听“干货”。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什么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嘉宾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大象也要学会跳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党委书记张涛甫认为,目前媒体融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需要重建受众和用户的连接。这种连接需要重建平台链接,需要机制和体制的灵活性,“但其实目前行业内‘钙化’非常严重,在精准受众和精准需求这块,深度融合领域还非常缺乏。”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韦路则认为,应先搞清楚什么是媒体融合,才能去真正地融合。媒体融合概念做了很多年,不管是学界、业界、政界都有很多说法,但他认为媒体融合是贯穿整个人类信息生产过程,它的界限是模糊的,传播主题、传播渠道、技术、引领都需要破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教授高贵武则从行业标准上给出了建议,他认为目前媒体融合已有大量实践,但“提质升级”是最为关键的,要在引领、管理、标准上做出探索。

媒体从业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为多元。中国新闻社视频部主任、中国新闻网副总裁齐彬认为,最迫切的是要打造自己有影响力的平台。而在南京广播电视集团MCN事业部主任达彤看来,更需要全面转换思维,集体转换路径,还要思考价值观的问题。山东广电星空MCN负责人、山东广电实业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王颖直言,目前体制机制需要优化,“跨产业、跨圈都需要着眼于全行业,生产链条不能长。”

2

谈“出圈”用3D技术生产“可视化爆款”

新模式

央视网络春晚上,清华学霸合唱团演唱的一曲《少年》,在全网累计播放4亿次。

央视网副总编辑唐晓艳用“以IP为核 央视网‘青年+’融合创新之路”为题,提炼出“青年、融合、IP”三个关键词,分享了融媒经验。她认为,融媒体产品需要以IP为核,开发年轻态、多领域、全链条的正能量产品体系。IP离不开“融平台”,青年在哪里,就把平台延伸到哪里,拓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渠道体系,构建贯通多端、精准传播、高效运营的融媒体传播体系。

同样“出圈”的还有国内首部战疫题材纪录电影《武汉日夜》,其幕后团队1905电影网成员也来到现场。

1905电影网董事长、总经理李玮认为,面对新时代,融媒体的电影宣发传播是借助新技术对于内容的二次构建的新传播模式,并有效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甚至审美体系。

作为报业领域加入到媒体融合下半场的优秀传播者,生产过不少“可视化爆款”的“论坛东道主”——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传媒也参与到讨论中。

封面传媒董事长、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方埜现场分享,在可视化转型中,封面新闻朝全场景可视化新闻、构建云端传播体系、进军数字文博产业三个方面在努力。在生动的新闻现场面前,“全场景可视化”显得尤为重要,“用3D技术还原现场,广泛运用于内容生产。可视化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传播体系方面,封面传媒构建4K+VR全景直播、混合现实云发布、三维实景建模技术等传播技术体系,并进军数字文博产业,参加绵阳科博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获得好评。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