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旗帜

20210604期来自:四川日报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内,陈列着一面斑驳的旗帜,上面绣有五角星、中国共产党党徽和用毛笔书写的“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这是1935年5月,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后,代表红军授予小叶丹的队旗。这面旗帜,见证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红军离开后,国民党要追究小叶丹与刘伯承结盟的罪责,要他交出旗帜,可小叶丹宁愿倾家荡产,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愿交出旗帜,为了平息国民党的追责,小叶丹交出白银1.2万两和120头母羊,这几乎是他的全部家产。

他把旗帜藏在背篼下特制的夹层里,随身携带,格外珍惜。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小叶丹和果基支队的战士们把这面旗帜当作民族团结的见证和民族解放的希望。小叶丹还曾在生前含着热泪勉励自己的妻子和弟弟:“只有红军和共产党讲民族团结,把我们彝人当人看,这样有信有义的军队一定会回来的,万一我死了,你们要保存好这面旗帜,等将来红军回来后亲手交给刘司令。”

遗憾的是,小叶丹并没有等到红军回来的那一天,1942年6月18日,小叶丹遇袭不幸牺牲,年仅48岁。

在丈夫遇难后的艰难岁月里,小叶丹夫人始终不忘丈夫的嘱托,把他留下的旗帜视如自己的生命,为躲避国民党搜捕,她把旗帜缝在了百褶裙的夹层里贴身守护,这一缝就是8年。

近3000个日夜的等待和坚守,终于在1950年,冕宁迎来了和平解放,小叶丹的夫人和弟弟将这面队旗献给了国家。在彝海结盟纪念馆旗帜陈列框旁边的展板上,是一张小叶丹夫人拿着这面队旗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的她眼神坚定。

作为“彝海结盟”的重要见证,这面珍贵的“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的原件现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而冕宁彝海结盟纪念馆展出的则是复制品。

“它虽然不是原件,却是一个精神象征,这面旗帜、这段历史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王大钊对记者说,“当时语言是障碍,但文物会说话,这面队旗见证了彝海结盟的珍贵历史,记录了红军和彝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据王大钊介绍,目前彝海结盟纪念馆也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而作为沙马尔各的后代,沙马依姑更是把守护彝海结盟遗址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1986年,沙马依姑23岁时,便来到这里担任管理员,向彝人后代、往来游客讲述这段故事,这一讲就是35年。“我们要让后代永远记得红军来过,我们彝族和红军是骨肉兄弟。”沙马依姑说。

承载往昔铿锵誓言“人在旗在”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