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都平原城市文明从“宝墩文化”开启

20210601期来自:四川日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新津宝墩古城、大邑高山古城、大邑盐店古城、崇州紫竹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8座史前古城,引发学界关注,将其统称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

据考古人员研究,这些古城年代位于三星堆文化之前,距今4500年—3700年。其中因新津宝墩古城遗址最具代表性,故将该文化命名为“宝墩文化”。

走进新津宝墩村,一片绿油油的农田包围之中,能看到一些凸起的夯土堆,明显由人为修筑所成,这正是距今4500年前的人们留下的城墙。

2009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开展考古研究,从留存至今的泥土堆中,揭开这个庞大城市群的起源和发展。

根据研究,考古人员将宝墩文化分为四期:宝墩文化一期,距今4500—4200年;宝墩文化二期,距今4200—4000年;宝墩文化三、四期,距今4000—3700年。

这8座古城中,大邑高山古城、新津宝墩古城、大邑盐店古城、崇州紫竹古城修建时间最早,均建造于宝墩文化一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从建城面积与分布关系来看,这4座城址,以宝墩古城为中心城,其余3城为“卫星城”,分布于宝墩古城周边。

宝墩古城,是目前所发现的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长江流域规模第二大的史前城址,仅次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遗址。长近2000米,宽近1500米,城周近6.2公里,面积276万平方米……这里就是成都平原人群第一次超大规模定居生活的地点。

“经过考古研究表明,宝墩古城分内外双重城圈,均为东北—西南走向,其中南、东、西三个方向均为两道城墙,东北方向因外有河流而内外城墙重合。内外城墙修筑方式和形态相似,其中内城面积60万平方米,呈长方形;外城面积276万平方米,呈较规整圆角长方形。”唐淼说,从时间上来看,外城修筑时间晚于内城,但内外城同时使用过,经过钻探发现,内外城墙之间有众多宝墩文化时期的遗存,外城的修筑可能是因为内城的空间满足不了人口增长或聚落内部规划变化的需求在后来修筑的。

宝墩古城不仅城墙规模宏大,而且还发现了大型礼仪性公共建筑、夯土台基等大型遗迹。还有一条环城道路,最宽处有3米左右,路分为两层,下层用粉砂土铺垫,上层局部还保留了一层鹅卵石,可见在修筑时经过了精心处理。

唐淼说,虽然宝墩古城的布局或还不足以代表“筑城以守君,造郭以卫民”的建城理念,但要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城墙修建并非易事,还有规划性的环城道路、多组大型公共建筑基址等,都展现了宝墩社会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能力。

因此,宝墩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也是成都平原迈进文明门槛和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历史见证。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