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挑战

20210525期来自:四川日报

1986年,三星堆1、2号坑发掘完成,杨晓邬心里既欣喜,又着急——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如此多的文物,又格外珍贵,自然兴奋;但同时,眼前除了满坑的青铜器之外,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东西”,而且当时的修复工作者只有杨晓邬一人,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心里很是着急。

后来,博物馆将郭汉中派来跟杨晓邬学习文物修复,就这样,师徒俩守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办公室,修复了不少青铜头像、面具、铜尊和罍。

在1、2号坑所有出土的文物中,一件青铜器物成为杨晓邬整个文物修复生涯用时最长、也最难的一件——被命名为一号神树的青铜神树。成堆的碎片铺满一地、严重变形的底座、没有任何一个完成的分支,也没有任何文献资料记载,杨晓邬毫无头绪。

神树的修复难度是肉眼可见的,杨晓邬和郭汉中也早有思想准备,因此把它排在最后一个来修复,一是想先从修复其他相对容易的文物中积累经验,二是期待着有更多与神树相关的碎片和线索出现。

终于在1990年,杨晓邬正式开启了青铜神树的修复工作。师徒俩先把成堆的碎片根据造型、花纹分好类,再把同类的若干碎片相互比对拼接。由于神树体积庞大,他们就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修复室外面的天井里,搭起5米高的棚子和脚手架,围上挡风雨的塑料膜,盖上玻纤瓦,充当工作台。师徒俩爬上爬下、忍受着夏天的酷暑和冬日的严寒,年复一年。

它是什么?长什么样?一切都是未知,杨晓邬只能一边猜测、一边研究。在修复青铜神树整个过程中,师徒俩随时都在推翻原来的思路,光是研究就用了3年之久。很多个夜晚,杨晓邬连睡觉都在想着修文物,琢磨不同碎片的共性,稍有一点灵感,第二天一早就立刻赶到修复现场。

在神树预合前,青铜神树上的青铜龙是作为一件单独器物来修复的,还因此出现了一段“小插曲”。起初师徒俩觉得龙扭曲得厉害,便将它正了形。正形焊接后,这条龙却毫无生气,他们只好用更复杂的工序将龙恢复原状,取出碎片中间填入的粘接材料。神树预合后,专家们赶紧把青铜龙往上接,令所有人意外的是,青铜龙的爪子、腹部和神树紧紧相连,本来看上去有些别扭的青铜龙一下子“活”了起来。

就这样,修复神树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97年,杨晓邬和郭汉中终于完成了这株高达396厘米的青铜神树的修复。

“修复文物是个有乐趣又很艰苦的过程,修复成一件完整的文物是很有成就感的。”杨晓邬一边说着,一边翻着手中已然泛黄、极具年代感的老式相册。杨晓邬对相册里编着号码的文物如数家珍,这40余年,经他手修复过的青铜器文物不下千件。在杨晓邬眼里,每一件文物都有它独有的故事,它们的“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

师徒修神树七年弹指一挥间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