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

20210525期来自:四川日报

除了奋斗在文博事业第一线,杨晓邬还于2006年被聘为四川省文化艺术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导师,试图将毕生所学传授给热爱文物修复的年轻学子,并将优秀的学子引入省内各文物修复岗位。

他告诉他的学生,做文物修复,首先要热爱这项工作,当你真正热爱才有可能感受到文物的温度和内涵,否则这些文物在你眼中永远是一堆“破铜烂铁”;第二要做到静心,很多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耐得住寂寞;杨晓邬给学生的第三点建议就是不断学习,尤其是在正式修复文物之前。他表示,做文物修复要涉及很多学科,不见得有多精通,但是你要了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知道怎么去解决。

在专业刚开设初期,杨晓邬开展教学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文物供同学们上实践课,于是学校就买来一些蒸肉的土碗,打碎,作为文物粘接课程的教学工具;没有青铜器,就买仿古的工艺品来代替,经过人工锯开,然后供学生们进行焊接、粘接、作色、做旧的实践课程,同学们学起来津津有味。

课程进展得有声有色,但现实的残酷却让杨晓邬有些失落。“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每批毕业生80人左右,但每年各个文保中心招收的人数十分有限,最多只能解决两三个人员,且工资不高,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都转专业了。”杨晓邬透露,他所带的4届300余名学生中只有5人目前还在从事文物修复工作。

他认为,对于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学生个人,都要重视起来。“人才的培养就像文物的修复一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和时间。学生对文物的认识,修复的手艺必定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来摸索,而不是在出土文物的时候才想起来人才缺少。”杨晓邬说,对于学生来讲,也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真正热爱并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这个是两方面的,国家要重视、要投入,学生自己也要刻苦钻研。”

如今,由杨晓邬亲手带出来的徒弟郭汉中,成了“四川工匠”,也有了他自己的徒弟,并开始投入到三星堆新出土的一批文物的修复工作中。杨晓邬期待着,在新挖掘的六座祭祀坑中,能够发现1、2号坑残缺文物的其他部件,弥补曾经的遗憾;他同样也期待着,随着三星堆新的文物出土,逐步完善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机制。

专业人才培养急不来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