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村改革精神?

20210524期来自:四川日报

敢为人先是农村改革精神的重要特征。四川是全国农村改革的排头兵,奏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曲。四川广汉金鱼公社“包产到组”与向阳公社“摘牌建乡”是四川农村改革最具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1978年,广汉金鱼公社在全省率先进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此后,包产到组的改革迅速在全省推开。1979年4月,中共中央批转《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肯定了金鱼公社这一改革。金鱼公社的改革是四川农村改革的发端,与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一样,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先导。1980年9月,广汉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换上“乡人民政府”的牌子,从人民公社变为实行党政分工、政企分开体制的乡。这一改革随之在全国推开,由此确立了我国农村基层政权新体制。四川以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抓住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机遇,通过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措施,不断释放原来被禁锢的农村生产力,农业经济总量跳跃式增长,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艰苦奋斗是农村改革精神的鲜亮底色。四川农村改革的成功,不是等出来、看出来、求出来的,而是四川人民以艰苦奋斗的精神豁出去、拼出来的。不能分土地,那就分田坎;不能包产,那就定产;不能全面铺开,那就试点推行。投石问路,积小胜为大胜。由此,四川省实现了从“上山等人齐,收工打冲锋”的消极惫懒,到“出工不用喊,收工喊不回”的拼搏奋进的重大转变。在1978年,四川人民以“沙沟沙凼掏尽,田边地角种完”的奋斗精神,使四川全省粮食总产量跨上3000万吨的历史新台阶。此后,四川省连续19年粮食产量领跑全国,极大促进了四川农业发展,奠定了四川农业大省的地位。

勇于担当是农村改革精神的核心要义。改革开放是有风险的,风险是要有人敢于担当的。四川农村改革的成功离不开敢作敢为、勇于担责的担当精神。农村改革伊始,“左”的思想仍然束缚着大多数人,热火朝天的改革常常遭遇冷风乱流。针对各种压力,四川省委保持战略定力,不反复不摇摆,及时印发文件,明确四川农村改革政策没有变,坚持稳步推进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稳定了广大干群情绪,持续有力推进农村改革进程。在省委的带领下,各级地方党委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带领群众稳步推进“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改革措施,取得了农村改革的伟大胜利。这种敢作敢为、勇于担责的担当精神在新时代也有其现实意义,是鼓舞四川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作为的精神范本。

勠力同心是农村改革精神的重要保证。四川的农村改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方面,地方干部与广大群众戮力同心,共同推进改革发展。在四川农村改革中,人民群众“推着干部搞改革”,抓阄分田地,折价分农具,探索出卓有成效的改革路径;基层干部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能当“带头人”,点燃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另一方面,各级地方党委与省委协同互通,为农村改革保驾护航。正是因为各级地方党委与省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四川农村改革才实现了群众首创与顶层设计有效结合。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