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半月刊里的革命文学观

20210521期来自:四川日报

在四川省图书馆5楼,“李一氓文库”坐落于此。穿过拱形的门厅,古朴的文库展览墙上,一排文字引人注目:“我的后事从简,只称一个老共产党人,不要任何其他称谓,不开告别会和追悼会,火化后我的骨灰撒在淮阴平原的大地上。”指着墙上的文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何芳介绍,这段文字是李一氓的临终遗言。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李一氓早年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李一氓爱书,也喜欢藏书,晚年他将自己毕生收藏的文物、书籍悉数捐赠公藏。

如今,在“李一氓文库”,除了其所捐赠的古籍,还有不少和党史有关的文献。如1961年影印本的《流沙》。砖红色和泥巴色相间的封面上,艺术化的“流沙”二字跃然。何芳介绍,1927年底,李一氓在党的安排下,秘密去上海从事艰险的地下工作,同时做文化工作。这一时期,他巧妙地同敌人周旋,为转移、保存党的重要力量做出了贡献。在此期间,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主编过《日出》《巴尔底山》等刊物,翻译了《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论文选译》等著作。而《流沙》就是这一时期他主编的刊物。

1928年初,根据当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局主任周恩来的指示,李一氓加入以郭沫若为首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并和潘汉年、阳翰笙一起在创造社里组成党小组。同年3月15日,《流沙》在上海创刊,由阳翰笙、李一氓主编,郭沫若定名并题刊头,主要刊登社会科学论文和文艺作品。

如今,打开这本半月刊,在第一期的《后语》中,编者将创刊初心娓娓道来:“我们不敢学时髦者的矜夸,说我们这小小的刊物的使命是什么指导青年,唤醒青年,我们只想一方面紧紧的把捉着无产阶级的意识和精神来否定这趣味十足和风光满纸的文坛另辟一块荒土。一方面也想帮助我们一般的青年多多少少得学些正确而且必要的社会科学的知识……我们还有个更大的宏愿:就是想把小小的本刊向一般同情于我们的青年公开,愿意把它当成大众的喉舌……”

由于国民党当局的查禁,《流沙》于5月30日停刊,总共只出了六期。不过,在六期的刊物上,李一氓、阳翰笙、彭康、朱镜我等常在该刊发表系列文章,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阐述有关哲学、社会主义和某些国际问题,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理论和主张。李一氓曾以“李一氓”“一氓”“氓”“L”等笔名,活跃在《流沙》上,发表了很多文章。其中发表理论文章、翻译文章,他就署名李一氓、一氓;在《游击》栏目发表小短评,署名氓;署名L则是发表诗歌作品。如今,人们就可通过其发表在该刊的理论文章《改良主义是不是在中国行得通?》《政治制度简说》《我对于历史剧的主张》等;翻译作品《唯物史观原文》《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渊源》;诗歌《太阳似的五月》《纪念牌》等,一窥李一氓的革命主张和观点。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