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面临“保存难”

20210520期来自:四川日报

保存地方猪基因,却先要到重庆“借宿”——

缺经费缺设备,导致不少本土品种的保种场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没有备份就意味着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抗风险能力很差”

为啥难?

如何做?

四川本土畜禽品种保种压力较大,而本土农作物保种又有周期限制(每隔一段时间要重新采集,更新样本)。考虑到相关工作具有公益性,因此建议政府层面拿出更多真金白银,增添设备、场所,以确保“应保尽保”和样本有序更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总算把事做完了。”4月底,获悉内江猪基因样本已转运至省畜牧总站龙泉驿基地,内江市种猪场场长陈谦松了一口气。

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陈谦就惦记着一件事:给地方猪种内江猪找一个安全的“家”。但受运输距离过长、保存手段欠缺等条件限制,去年6月,提取完的内江猪基因样本,只能先送到邻近的重庆市畜科院“借宿”。然后,再分批转运至省畜牧总站龙泉驿基地。

内江猪基因到重庆“借宿”,深层次原因,是保种体系不完善。

此前,陈谦多次建议将内江猪运输到成都取种保存,“那时候没有非洲猪瘟,可以运输活猪。”但直到2019年底才敲定,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年中才执行。

承担畜禽基因存储重任的省畜牧总站龙泉驿基地也有苦衷。“缺钱、缺设备,我们称之为‘两缺’。”省畜牧总站技术员曹伟介绍,龙泉驿基地每年经费仅够采买液氮(用于制冷)和基本设备的维护。而猪基因样本在采集后需迅速预冷,然后保持在一定温度下才能长距离运输。这样的设备和这笔钱,龙泉驿基地拿不出来。

正是前述“两缺”,导致不少本土品种的保种场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成都市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主任田晓初介绍,保护中心的前身是成都市保种场,主要任务是保存本土黑猪成华猪。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立以来,该机构一直处于艰难维持状态,直到2019年情况才好转,并将规划了多年的彭州市濛阳镇备份场变成现实,“没有备份就意味着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抗风险能力很差。”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全省各级对种质资源保存支持力度有所增加,但部分地方品种仍然存在“灭种”风险。以成华猪为例,保护中心的核心种群规模只有350余只。其中,核心种群母猪存栏300余头、公猪存栏40余头。而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标准指出,某个物种的繁殖母畜在100至1000头(只)之间或繁殖公畜在5至20头(只)之间,就是濒危状态。

另一组数据更为直观。全省畜牧业协会会长兰明建透露,初步估计,过去40年来,全省7个地方猪种核心种群数量的降幅均超95%。

如何解决?

中科院院士李家洋说,就目前形势来看,四川本土畜禽品种保种压力较大,而本土农作物保种又有周期限制(每隔一段时间要重新采集,更新样本)。考虑到相关工作具有公益性,因此建议政府层面拿出更多真金白银,增添设备、场所,以确保“应保尽保”和样本有序更新。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