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资源在“沉睡”

20210520期来自:四川日报

啥原因?

见效慢、周期长、投入高,原本该承担主力军角色的科研单位,受困于考核体系没啥积极性

咋应对?

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考评体系,应向资源评价利用等基础研究领域倾斜,应开放深度鉴定评价等基础研究环节的企业参与通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晓露

“到底有没有认真找啊?”5月10日,四川天兆猪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平忍不住在电话里发了火。去年初开始,余平就四处委托寻找抗一种病毒的本土黑猪基因。但一年过去,仍没有结果。

在业内人士看来,龙头企业聚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养猪行业,已是四川种质资源深度鉴定评价与利用率较高的领域。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朱砺介绍,目前,全省7个地方猪种已全部得到开发利用,一定程度实现了商品化。即便如此,以抗病性能优良著称的本土黑猪,至今没能摸清“抗哪些病、抗病程度有多高”。

“沉睡”的不只是地方猪种。省农业农村厅统计,作为种质资源大省,全省开展深度鉴定评价和利用的种质资源不足2%。“没有深度鉴定与评价,就谈不上利用。”省畜牧总站站长徐旭说,深度鉴定评价,是寻找优良基因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下一步育种选种的前提。

原因有很多。其中,见效慢、周期长、投入高,是最主要原因。

评价鉴定环节,原本该承担主力军角色的科研单位,受困于考核体系。“基础研究出成果不容易,大家就没啥积极性。”省优质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朝武说,绝大部分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都是“无用功”,“起码暂时没法立即用”。

转化利用,又被经费和收益所阻。四川省嘉林黑猪王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在林介绍,公司基于四川地方猪种成华猪研发出的商品猪“天府黑猪”,眼下年销售量不到5万头,而公司在“天府黑猪”研发阶段的投入,前后耗时8年、耗资3000多万元。按当前利润空间,企业仅收回研发成本,至少需8年。

“想做好基础研究,就该给科研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空间。”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建议,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考评体系,应向资源评价利用等基础研究领域倾斜。

业内人士呼吁,鉴于基础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开放深度鉴定评价等基础研究环节的企业参与通道。“比如经费问题,可采取‘财政出一点,企业拿一点’的办法。这样不仅能减轻科研单位的压力,还能让研发更加面向市场需求,减少做无用功。”杨朝武说。

相关行动正在展开。今年3月,省农科院与国内基因测序龙头企业——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种质资源中心库、农业育种研究、平台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以加快现有种质资源研究效率。

深度鉴定评价和利用率不到2%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