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印刻烽火岁月

20210611期来自:江西日报

“救亡图存”的历史刻痕

易 乐

中国现代版画缘起于20世纪30年代左翼木刻运动,其现代性、先锋性和革命性的功能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宜春美术馆馆藏了一批诞生于烽火岁月中的红色题材版画作品,有的追忆革命英烈,有的表现军民鱼水情等。版画家们以革命者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通过不同的主题歌颂革命精神,以纸为媒,传递思想,凝结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和视觉史诗。

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是时代的强音。广大美术工作者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自觉担负使命,开展革命斗争。江西现代版画创始人之一的进步青年柯克,受到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从抗日救亡运动时期开始,以木刻为武器投入革命,创作了大批优秀的版画作品。《月夜哨兵》(图 ),是柯克于1941年创作的一幅经典红色题材作品,表现的是全民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敌后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两位站在山岗上的哨兵,在看似宁静安详的月夜里,警惕地守卫着祖国山河的情景。画面中月牙高挂,皎洁的月光映照群山,山体轮廓粗犷有力,山体中央的哨兵,留白恰到好处,将画面的人物和中景部分烘托出来。前景是一片在月光掩映下的树林,更加深了月夜的寂静和寒冷之感。这幅作品采用夜晚的大场景视角,在幽静朦胧的诗意中表现哨兵对夺取战争胜利的坚毅斗志。

《洪流》(图 )是柯克的另一幅红色题材作品。他在1947年亲眼所见浩浩荡荡的南京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运动,次年将这场学生运动用刻刀记录下来,将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对现实的不满融入画面。作者采用对比式的表现手法,将“正义”与“黑暗”用版画的阴刻和阳刻区分表现,具有极强的象征性。画面中心是三位学生领袖,他们高昂起头,目光坚定,高举红旗,紧握双拳,正向反动派发出抗争的怒吼。后面紧跟的是学生群体,他们手挽手,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人墙堡垒,高举反内战的横幅,在前进中呐喊和嘶吼,无惧无畏,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画面的前景是黑压压的国民党反动军警的背影,他们的枪刺直指学生,并用高压水枪肆意猛烈地阻止游行队伍。人群后隐现出南京的街头建筑,更加强了作品的时代感和历史价值。天空中旋转的组合线条增强了画面的涌动感,仿佛一股巨浪在天空中起舞,又似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呼喊,这股洪流凝聚着强大的力量。

“军民同心”的图像建构

建立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版画家们在不同时期创作了大量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军民题材作品,为团结人民大众、构建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军民关系贡献了巨大力量。《听报告》(图 )是版画家力群在1940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画面表现的是延安时期一位青年母亲一边做笔记一边哺乳的生动场景。母亲坐在板凳上,左臂托起婴儿,左手紧握笔记本,右手执笔准备做记录,身体侧倾,目光转向一侧。作者用均匀排线的手法增加了作品的体量感,人物轮廓分明,造型精准,表达了延安女性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积极投身革命的强烈愿望。这幅作品侧面反映了民众特别是女性民族意识的觉醒。

“革命精神”的视觉表达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风雨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版画家们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谱写时代华章,将革命题材融入版画创作中。《带镣长街行》(图 )是艺术家徐英培以革命烈士刘伯坚为原型创作的作品。作者深入烈士牺牲地江西大余县进行实地调查。画面中负伤的战士,戴着沉重的脚镣,怀着对乡亲们的深情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信念,誓死如归,坚定地行进在长街上。画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三部分:全画的中心着力刻画主人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群众形象中着重刻画了一位拄着拐杖的农妇,低头侧耳默默地谛听着烈士渐渐远去的镣声,表现了对烈士深深的别情;敌人形象略微勾划外形,处于黑暗之中。为了增强画面悲壮、沉重和冷寂的气氛,作者将画面处理成黑白反差强烈的雪景,在这一气氛的烘托下,烈士蹒跚步履所发出的铿锵镣声,显得更加震撼人心。

《秋收起义》(图 )是由宜春版画家郑越构思和起草后,与王曦、祝华丽三人共同制作完成的一幅长卷,讲述的是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带领的共产党小组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宏伟画面。全画以时间为依据又试图打破时空进行组合,版画语言的黑白变化和肆意潇洒的用刀,使得画面氛围呈磅礴之势,经营布局精当,重点人物突出,结构平稳,画面布局动静有致。作品的红色要素浓烈、丰富、炽热,镶嵌于灰色和黑色之中呈燎原态势。排山倒海的起义场景反衬出毛泽东同志的静,体现出青年毛泽东的果敢与坚定。该幅作品以版画艺术语言,诉说着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无论是作品的体量、色彩、构图,还是线条、人物塑造以及环境渲染,都能够将秋收起义这一事件所产生的历史意义通过版画的形式传递出来,将红色基因代代传递下去。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