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长征源合唱团《长征组歌》唱响神州大地

20210611期来自:江西日报

初心不悔——

— —

本报记者 黎 军 蔡超然 唐 燕

远、更坚实。如今,合唱团的足迹已遍及长征沿线重要纪念地和北上广深等城市。每次巡演,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在甘肃将台堡演出结束后,当地群众激动地拉着团员的手,久久不放;在北京,解放军某部干休所抗美援朝老兵流下了热泪,他身穿军装佩戴勋章提着水果找到团员们住处,一起合影,并把珍藏的苏区时期珍贵文物,交由合唱团保存;合唱团一位团员将演出的体会放到网上,浏览量达170多万次……

奏响时代强音,赢得精神回馈。2014年,合唱团先后获评文化部颁发的“百鸣杯”奖、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2018年,荣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来,像是在赶赴一场盛大的宴会。

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当第10首曲目《大会师》完美收官,合唱团完成500场公益巡演的庄严承诺兑现了!

“每听一场长征组歌,我都有新的感悟。组歌演唱带来的不仅是表演,更是重温峥嵘岁月、追寻红色记忆、歌颂长征精神。”于都县观众肖雷英深有感触地说。

合唱团现任团长谢芸华表示:我们将以奋斗的状态、再出发的姿态,把《长征组歌》永远地传唱下去,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如今,合唱团又有了新目标——到2035年时,以完成1000场《长征组歌》公益巡演,致敬红军长征百年。

与县城之间,风雨无阻。2018年,胡爱民前往北京录制节目,突发腰椎间盘突出,忍痛与大家出色完成了任务。2020年,她随合唱团去延安巡演,长时间的车马劳顿,又引发了腰疼。团员们都劝她不要登台,可一站上舞台,她似乎全然忘却了病痛。

“合唱团是一个大群体,多一人少一人或许并无大碍,为什么一定要参加?”当记者抛出这个疑问时,程明学不假思索地回答:“歌唱红军,也是红军在歌唱。我们把自己当作红军战士,只要集结号一响,就要义无反顾。”

近4000个日夜里,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回排练到深夜,可没有一个团员喊苦叫累;许多团员在单位是领导、业务骨干,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经常加班加点,早起晚睡,把本职工作做在前面;不少团员因公事未坐上团里的大巴,便自掏腰包买火车票赶往演出地点;不少团员为了演出,不惜放弃到手的生意……

近4000个日夜里,合唱团已从最初的120多人发展到目前的169人,团员平均年龄近50岁,其中,最大的66岁,最小的23岁。不管在哪里,无论是严寒或是酷暑,他们都始终毫无怨言,无私奉献。

为渠哪得清如许?是那份深藏每位团员心中的初心,演绎出一场场难能可贵的坚守与精彩!

我们这个团散不了,打不垮”

来自不同行业、没有任何报酬、服装和道具需要自筹……对这样一个县域级的群众业余合唱团能唱多久、走多远,袁尚贵起初并没有十足的底气。

往前走,就得有目标。合唱团定下的第一个目标是:从成立开始,花半年多的时间,把《长征组歌》完整地唱下来,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举行首演。

万事开头难!从单位会议室到学校教室,再到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排练场地频繁更换。合唱团副团长刘文力坦言:“当时,账上没钱,排练时团员们的矿泉水都没办法保障。团里曾向一商店赊了3个多月的矿泉水费,店家几次催债,想想挺难为情的。”

为了实现目标,合唱团规定每周三晚上为相对固定的排练时间。2010年底,一个暴风骤雨的冬夜,在城关小学阶梯教室,袁尚贵与合唱团顾问谢久智商量:“天气太恶劣了,干脆通知取消今晚的排练。”然而,通知还未发出,团员们已迎风斗雨赶来,还一个不差。望着团员们被淋湿的衣服鞋袜,听着大家忘我的演唱,袁尚贵的心踏实了:“我们这个团散不了,打不垮。”

首演的时刻终于来到。2011年6月30日晚,合唱团走进新建成的长征源大剧院,唱响了完整的《长征组歌》。台上,团员们泪光闪烁;台下,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夜,永远刻进了团员们的心里,犹如前行的一盏明灯。

11年,一路走来,正如袁尚贵所坚信的

“希望来北京演出。”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