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为快

20210611期来自:江西日报

某地一市民前不久突然接到电话,说他涉嫌电信诈骗,将被停机。开始,他还以为这是诈骗电话,没想到十几分钟后,电话真被停机了。这人打了十几个客服电话,跑了三四趟营业厅,都没有作用。最后,他将通话详单打印出来,显示其近一个月内接打电话总数只有30来个,且都是熟人号码,以此自证清白。耗费了六天时间,电话才恢复正常。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高发,从最开始的“猜猜我是谁”到后来的“我是你领导”等,花样不断,人人痛恨。近年来,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其中一个有效做法就是对诈骗电话进行停机。但是,由于识别手段等原因,相关部门在判定诈骗电话时,难免会出现失误,“误伤”可以理解,关键是“误伤”后,如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给无辜机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机主办理电话入网手续后,就与运营商形成了契约关系,出现“误伤”后,运营商有责任第一时间核实,恢复通话。

要减少“误伤”事件发生,一是相关部门不要过于依赖技术监测系统,尤其不要仅将某个号码拨打频次过高视为诈骗电话的标志,而缺少进一步的人工甄别。最终认定电信诈骗,还应经过必要的核实程序。二是对被监测出的涉嫌诈骗的号码,应给机主一定的申诉时间,而不是接到电话后仅十几分钟就被停机,让其有口难辩。三是运营商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申诉机制,畅通申诉渠道,不要让被“误伤”的客户摸不到门,找不着北。

既要坚决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整治骚扰电话,又要避免“误伤”无辜机主,这就需要通信运营商进一步优化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大数据技术,收集更多更广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让大数据技术在打击电信诈骗方面更加精准,避免伤及无辜。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