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

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助力江西航空产业发展

承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开拓国际合作新渠道

20210609期来自:江西日报

推动产学研用国际合作实践,深化科学研究国际化合作

“孵蛋课”作为一种教改新尝试,通过创设生命教育、探索创新和劳动教育的平台,让孩子参与到“孵蛋”过程中,是探寻神奇生命之旅、科学之旅,更是针对义务教育存在的功利化等问题的“抗争”。当然,培养良好的生命意识、科学思维和勤劳品质,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简单地通过某一堂课就能实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孵化”自己的人生,获得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悟,有朝一日他们终会“破壳”而出。

学生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航空大学学习

2018年、2019年,南昌航空大学和省教育厅、兄弟高校连续承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务实推进中国和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在前沿科技领域的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探索中外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交流新路径。两次会议期间,来自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700余名专家学者汇集一堂,聚焦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挖掘合作潜力,加入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大潮中。

2018年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航空大学邀请国外航空领域嘉宾20人赴会,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白俄罗斯信息及无线电技术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召开了三次企业、高校合作洽谈会,组织学术报告8场。2019年主办了“航空技术”“通用航空”两个分论坛,与10多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11份;邀请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英国、美国等国外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专家59人、国内高校和企业专家100余人参会;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专家举行了10余场洽谈;会议期间,举办首届国际交流日活动,来自20多所国外合作院校的60余名领导和1000多名学生与专家现场交流。

南昌航空大学围绕建设航空强省、“物联江西”、打造VR产业高地等

实施一批国际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重大项目,强化科技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水平。首届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之后,学校成立了国际合作创新研究院,依托学校航空学科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教育国际交流、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

依托这一平台,学校已和多所国外院校与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联合打造的平台上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极大提升了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学校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技术合作、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学校采取柔性和全职引进的方式引入乌克兰、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内外高层次航空、材料、环境工程领域专家19人。正在引进涵盖航空航天、电子材料科学、机械制造、医疗技术等领域的相关先进技术20余项。与此同时,学校8名航空专业学科带头人前往乌克兰、白俄罗斯等航空高校交流洽谈。

产学研用既要搭台,更要唱戏。以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为契机,学校与参会各航空企事业单位纷纷签订产教融合协议,并逐步落实到位。学校与航空工业洪都共建“工装设计产教融合教改班”,每年选派15名同学进班培养;与中国航发集团共建航空发动机学院,已招收了6个航空发动机专业本科班240人;与航空工业昌飞共建通航学院,招收了3个通航飞机设计专业本科班90人,8个通航飞机维修专业的本科班320人。

搭建国际人才培养平台,聚焦人才培养国际化布局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为南昌航空大学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水平的创新人才搭建了全新平台。学校成立了中乌国际学院,与乌克兰各高校开展合作与交流,先后获批国家公派《赴乌克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优秀本科生交流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项目》《赴俄白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与俄白乌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出国留学资助项目,此类项目受资助人数和规模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与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航空航天大学、乌克兰(基辅)国立航空大学联合举办的2+2飞行器动力、航空维修双学位实验班,目前已有2届共100名学生在读,该项目学生将于第三、四学年赴乌克兰高校学习。学校19名航空相关专业骨干教师赴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航空航天大学进行专业培训;选拔了航空、电子、机械、材料等相关专业82名师生赴乌克兰两所航空大学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时,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7名研究生来校交流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已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俄白乌国际合作培养专项资助,此后每年可选拔航空、电子等专业115人赴乌克兰、白俄罗斯合作高校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2021年,还将有21名师生获专项计划资助赴白俄罗斯、乌克兰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以航空产业大发展为契机,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模式

近年来,南昌航空大学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下属公司,如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南方航空动力公司331厂、哈尔滨东安、贵州黎阳发动机研究所等,与军事科学院、航空工业洪都、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63820部队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进一步密切了科研合作关系。在航空发动机结构动力学、发动机W封严环的设计和制造、发动机金属材料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发动机燃烧室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合格W封严环并装机试验,成功研制我国首台W封严环综合试验机等。

聚焦江西航空产业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学校持续推动科研成果应用。学校相关科研成果在L15机身结构、武直10动力、C919传感器研制和数字化装配、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得到应用,助推江西航空产业能力大幅提升。复杂高温载荷下结构分析和寿命预测、抗环境损伤技术国内领先,研制了国内首台增材制造高超音速冲压发动机并通过地面试车,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超薄超细航空构件精密焊接技术与装备已应用于C919大飞机温度传感器、航空发动机超薄壁环形零件的研制;航空细长轴加工变形控制技术,解决了C919舱门细长轴加工难题;钛合金高精密化铣技术,解决了X型战机研制中隐身结构加工制造的关键技术难题;大尺寸激光增材制造技术,解决了超大复杂航空结构件一次性增材成形的难题,实现了军事科学院X型号高超音速飞行器发动机燃烧室的快速制备;真空差压铸造技术,解决了多个国防型号的复杂薄壁铝合金铸件生产的难题,获中国产学研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搅拌摩擦焊关键技术及装备应用于我国大型运载火箭、高空高速无人机、航空发动机和导弹贮运系统的生产,获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航空薄壁连接管整体成形不均匀变形协调关键技术,应用于成飞某型战斗机、洪都某教练机及某型战斗机。

加强“内功”修炼,持续增强航空服务地方能力

2021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召开之际,南昌航空大学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航空特色 建设高水平航空学科群 提升服务航空产业发展贡献的若干意见》,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国家航空强国建设,服务江西航空产业发展。近年来,学校新增的横向项目中,服务国防军工、服务省内项目共占近65%。学校深化与中国航发、航空工业、中国商飞等单位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商飞大飞机项目复合材料中心的建设,强化民航考试中心的运行管理,推进147部培训中心的建设。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中科院稀土研究院、北航江西研究院、方大新材料(江西)有限公司、江西华赣环境集团等签订了战略合作或产学研合作协议。与航空工业洪都、航空工业昌飞、景德镇直升机研究所、冠一通用飞机有限公司等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与中国航发410厂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与中国航发310厂共建大学技术中心UTC,首次实现共建UTC校、厂、所覆盖,合作经费近2000万元。联合民航江西适航审定中心、中国商飞南昌基地、洪都集团、昌飞集团、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等在赣航空企事业单位共同举办“携手共筑江西航空梦”主题日活动。2020届毕业生到航空国防单位就业比例为33.3%。

学校以军民融合与航空发展高端智库为依托,参与地方政府发展规划制定,为江西航空产业腾飞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产学研用链接互动 助力江西航空圆梦》、《全力打造江西航空一站式维修基地建设的政策建议》《以通航产业为突破口,撬动江西航空产业发展升级》《我省通航产业在中部地区勇争先的分析与思考》等调研报告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融四海文化,铸大学精神。

南昌航空大学前瞻开放、面向世界的办学精神薪火相传。面对后疫情时代新的契机与挑战,学校将继续探索“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模式,主动融入“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学校主为”的互动合作运行体系,围绕航空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重塑人才链、教育链,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合作能级,奋力开启有特色高水平大贡献大学建设新局面,为早日实现“航空产业大起来、航空研发强起来、江西飞机飞起来、航空小镇兴起来、航空市场旺起来”的江西“航空梦”贡献力量。 (黄小路)(图由南昌航空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南昌航空大学始终以积极、包容、共赢的态度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机遇与挑战,加强同相关国家的互容、互鉴、互通,推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国际化进程,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有航空特色的国际化办学格局。

近年来,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乌克兰等20个国家的70多所高校建立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爱尔兰等国家的高校共同举办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精准对接国内外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不断深挖和推动各国在全球相关领域的优势资源合作,服务江西省航空产业发展。

学生在飞行模拟仓上课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