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看﹃昌铜﹄

20210603期来自:江西日报

聆听初心永恒的红色

本报记者黎军邹海斌

中心升格为生态文明建设网格化治理中心,在街道社区、乡镇村组建立起生态治理网格,实行“乡镇吹哨、中心牵头、部门报到”的生态网格化治理,织就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生态“绿网”。

在宜丰县石市镇,宋风刘家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打卡点”,宋风集市、夏布馆、宋风馆……村庄整洁秀美,乡土气息浓郁。石市镇党委副书记陈妍说,这里的景区与民居融合,18户居民腾出7栋闲置的房子和1栋古民居,供村集体免费使用10年。宋风刘家还与鲁盛富硒农业牵手,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格局与生态治理的眼光非比寻常。

铜鼓黄精,声名鹊起。目前,铜鼓县黄精种植面积达4.2万亩,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5月8日,第二届中国黄精产业发展研讨会暨首届江西(铜鼓)黄精高峰论坛在铜鼓举行。铜鼓的黄精文化引发了专家学者、企业家的浓厚兴趣。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靖安、奉新、宜丰和铜鼓成为全省第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县,而那些植根绿色的富民产业,为脱贫攻坚作出了重大贡献,亦托起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奉新石溪苏维埃政府旧址、百丈山红色茶坑,宜丰熊雄故居、红色庙前,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萧家祠……崇山峻岭间,一处处革命旧址,沿着昌铜高速,赓续着红色血脉,诉说着初心永恒。

4月28日,记者来到宜丰县芳溪镇下屋村,遇见众多游客正在熊雄故居参观学习。

熊雄是宜丰红土地走出来的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在广州“四一五”惨案中,熊雄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年仅35岁。熊雄故居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一批批党员前来“红色走读”。

走进芳溪镇“红色庙前”,这里保存着红军战壕遗址,“红史馆”陈列着革命文物,“绩效馆”则展示着乡镇干部绩效考核的探索。

如何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芳溪镇党委书记黄佳锋表示,作为全省乡镇干部绩效考核试点乡镇之一,芳溪镇建立了常态化绩效考核体系,切实解决了乡镇干部“干多干少、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激励乡镇干部担当作为。

与宜丰毗邻的铜鼓,于1925年诞生了宜春境内第一个中共党组织。这里的红色印迹,回响着秋收起义的战斗号角,带我们走进那段烽火燃烧的革命岁月。

1927年9月,毛泽东在铜鼓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在铜鼓坚持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萧家祠、湘鄂赣革命烈士陵园……丰富的红色旧址,成为湘赣边红色研学的热门“打卡地”。今年4月,一辆辆大巴满载着学子,沿

着昌铜高速从南昌驶入铜鼓。“这次红色研学有1300名南昌学子,而在开通昌铜高速之前,很难组织这么大规模的团队。”铜鼓县文广新旅局有关负责人说。

红色研学游的兴起,给了沿线地区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强的紧迫感。昌铜高速沿线5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改善旅游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以更开放的视野,让红色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触摸创新求变的金色

进园区,访企业,看变化,采访组明显感受到各地正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立足本地特色,创新思变,积极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

会变色的玻璃窗,晴天自动开、雨天主动关的窗户,可以当电视机屏幕用的触摸屏显窗……在安义门窗特色产业小镇的所见,科技感十足。

安义并不生产铝锭,却成为民用铝型材全国第二大生产基地,全县建材门窗总产值突破320亿元,占有全国铝型材约70%的市场份额。从“无中生有”到“风生水起”,安义门窗产业彰显的是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

而在奉新,上市公司、高新企业在这里扎堆。嘉拓智能、同和药业、飞宇新能源等企业生产红火,既有“块头”,更有“科技范”。

“老车间年产400吨,需要26名工人;新车间年产800吨,两个车间加起来只需20名工人。”江西同和药业加巴喷丁车间主任邹明章如是说。在该公司研发大楼,16个实验室共130多名研发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智能料库、机器人焊接、博士团队……奉新高新区虽是一个县级工业园区,却拥有主体上市(挂牌)企业8家、上市公司关联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国家级研发与服务平台2个、省级研发服务平台13个。

出彩之光令人应接不暇。宜丰的百岁山矿泉水、铜鼓的创奕鞋业,既有招商引资企业的枝繁叶茂,也有返乡创业企业的勃勃生机。

“家乡的创业环境好,昌铜高速通达四方,我们返乡创业更有信心。”2018年2月,当时32岁的李兰辉返乡创办了宜春市创奕鞋业有限公司,鞋厂离昌铜高速天柱峰出口仅几分钟车程,产品通过高速公路运输,直达沿海港口,出口海外。

目前,创奕鞋业员工达260多人,其中返乡就业的就有100多人。今年4月,创奕鞋业开始做自主品牌,新增了一条生产线,年产值有望达到6000万元。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草根创业、上市公司、金凤还巢……他们在这方红土热地投资兴业,创新创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合力打造金色十足的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

4月27日,位于奉新高新园区的某智能设备生产企业,工作人员在车间设定数据准备进行钣金切割。本报记者 徐 铮摄

这是一道绿色连绵、古色点缀的亮丽风景线,满目苍翠的绿色奏响最强音,诠释着“两山”理论的实践华章;古村、古街、古城如浓墨丹青,绘出悠远的历史画卷。

这是一条红色浸染、金光灿灿的生态经济带,一处处红色革命遗址见证了这里崛起的历史伟绩,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辉;一个个项目园区应运而生,热气腾腾的建设昭示着新发展理念的无限前景。

这条绿色、古色、红色、金色交相辉映的大道,以自身的基因成就了特有的文化内核,并承载着人民赓续奋斗的幸福梦想,演绎出五彩斑斓的精彩。

这,便是昌铜高速公路——生态是它最大优势,文化是它最厚重的底色。4月底,“沿着高速看江西”采访组踏上这条高速一路探访,感受它别具一格的文化脉动和发展气息。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