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扎根人民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

20210528期来自:江西日报

文章不厌千回改,深雕细凿始出“精”

□ 吴信根

《琵琶围》研讨会在京举行

3次审稿会,11次编辑校对,7次修改,两次创作研讨……《琵琶围》的整个创作、编辑、出版过程经历了一个不断打磨、提高的过程,倾注了方方面面的心力。省委宣传部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对作者给予专业性指导和帮助,并与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杂志社、省文联和省作协等单位有关同志,就本书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研讨,精心刻画灵魂人物,仔细推敲故事情节等。

从10多万字的初稿,到听取各方意见推倒重来,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对作品保持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态度。在《琵琶围》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策划团队与作者交流沟通、讨论研究频繁且坦诚,“碰撞”犀利且“火花四溅”。当然,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内容更出彩,目标就是共同打造一部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峰之作。每一次“碰撞”的点点滴滴最终都汇成编辑策划团队和作者深刻且美好的记忆,成为作品中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内容。

温燕霞是一位不断攀登创作新高峰的作家。她追求的是创作出平凡而又光辉的人物,创作出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有亮度的作品。她说,虽然这部作品获得了许多奖项,但还存在不足,将按照精品的标准和读者的意见建议,对《琵琶围》予以再修改。她将把作家的良心和责任倾注在这本书中,让读者阅读时能听见土地深处的呼吸、洞悉新时期下原赣南中央苏区百姓的喜怒哀乐,窥见他们置身时代浪潮中的灵动身姿,从而滋养出与时代同行、真正鲜活刚健的灵魂,把《琵琶围》打造成一部更好的作品。对此,江西人民出版社将牢记“永远为人民出好书”的初心使命,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编、精改、精校、精心印制,倾心打造出一部优秀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创作追求与工匠精神,《琵琶围》甫一出版,便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众多脱贫攻坚小说中厚重而特色鲜明的一部精品力作,荣获众多荣誉:入选中宣部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重点扶持项目及“纪录小康工程”主题书单,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荣获中宣部“2020中国好书”奖,入选第八届(2020年度)十大赣版好书……

《琵琶围》是一部扎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的佳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江西出版传媒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新时代主题出版的使命担当,坚持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

作家温燕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在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完成了长篇小说《琵琶围》的创作。5月10日,“温燕霞《琵琶围》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成功举行。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琵琶围》是一部扎根人民,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是2020年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收获。该书以小切片写出了大时代风貌,展现了中国在消除贫困进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代表了当前我国现实题材文学出版的较高水平。

文章合为时而著,小切口映射大时代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脱贫奇迹,深刻影响了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进程。

在这样一个时代主题下,相似相近题材的作品必然汗牛充栋、比比皆是。在构思此类题材作品中,作家如何能找到区别于其他选题的核心价值,既真实有力地反映时代变革,又得到广大群众和读者的喜爱,实现“异军突起”呢?答案是选好主题。主题是一部小说的核心价值和区别其他小说的重要标识,《琵琶围》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扶贫扶志主题叙写的成功。温燕霞长期关注扶贫领域,对扶贫扶志这个主题有着超强敏感性、领悟力和表现力,在创作《琵琶围》时,既精准地把握了党和国家关于脱贫攻坚、扶贫扶志的政策要求,又把这样的时代大事落到具体故事情节之中,在时代大背景下写小人物,用小场景来反映社会的大进展,实现了在同类选题中的“异军突起”。专家们普遍认为,《琵琶围》是一部以小见大,与时代同步的作品,《琵琶围》的小,是小切口,整个脱贫攻坚战是一幅宏伟的画卷;但是《琵琶围》所选的切口是脱贫攻坚最吃劲的后半程,精准扶贫要全部摘帽,这个切口选择非常好。

作者紧贴时代脉搏,紧紧把握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在这样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用文学记录、讴歌这一伟大社会实践,为当代乃至后世留下文学档案,用“琵琶围”的成功脱贫再现一个宏伟历史,以山村巨变映射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可以说是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深入一线践“四力”,用心书写“脱贫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是,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温燕霞说:“让手中的笔变成大树的根系,从泥土中汲取养分,同时争当一块贪心的海绵,吮吸、收集着所有有益于创作的信息。”的确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富有泥土气息、饱含深情厚谊的文字。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在读完《琵琶围》后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本书底层生活的语言非常生动逼真,有些一下子钻进了血管,让人不自主地紧紧攥紧拳头。品读本书,可以感到浓浓的客家风土人情和中国当下乡村的鸟语花香。

尽管温燕霞来自革命老区赣南,《琵琶围》所写的乡村也是她熟悉的故土乡情,但为了写好这部书,她还是一头扎进贫困户、扶贫干部、扶贫办等帮扶一线,获得了两大袋第一手资料,撰写了几百万字的采访笔记。

然而,掌握写作资料与鲜活的实践毕竟与成功的作品还有不少差距。为获取充沛的创作灵感和激情,作者深入一线去感悟那些来自泥土的故事,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为了写好琵琶围里的老百姓养鸡这个细节,温燕霞先后走访石城县、南城县、进贤县的多家养鸡场;为了推敲驱赶老鹰、用竹筒装水敲打铁桶驱赶黄鼠狼、收集散养鸡蛋等细节,她又多地走访,实地了解;为了更加翔实地了解相关政策细节,她总是反复向扶贫一线的干部了解核实,不懂就问,孜孜不倦地请教。温燕霞说:“当时有些受访者的贫困程度超乎我的想象,有的是因懒致贫,村干部最担心的就是这一部分人。”改造村里的懒汉,让他们自食其力,这一点触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因此,《琵琶围》不仅是用笔写出来的,更是用脚、用脑、用心写出来的,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

《琵琶围》温燕霞 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