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载护理经历,抗艾一线21度春秋。你待患者如亲人,患者视你为托付。在一个个黑夜里你把灯火点亮,南丁格尔永远在你心中。

20210528期来自:江西日报

“你只需要订好计划,准备好地图,鼓起向目标前进的勇气”

—题 记

病房。

心急如焚加上连续熬夜,她的嗓子沙哑了,人也消瘦下来,鼻梁和脸颊也被口罩压出深深的痕迹,防护手套中的双手也起了皱。她笑着说:

“这是抗疫中的最美印记。”

出众。“艾滋病人不也是病人,不也需要护士的照顾吗?”她肩负起艾滋病门诊首任护士长的重任,从此与艾滋病结下不解之缘。

2010年9月,一位因吸毒感染艾滋病的患者乔,被家人强行送到医院,却坚决不肯配合治疗,他经常举着带血的针头恐吓医生和护士。

面对这样的“问题”病人,大家一筹莫展。偶尔有一次,胡敏华去病房看望他的时候,发现他正背着身子打电话,语气却异乎寻常的温柔,仔细一听,电话那头竟是他的孩子。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善良的,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处最柔软的地方,而乔蛮横的外表下最牵挂的就是儿子。”胡敏华看他打完电话,笑呵呵地站在他身后,告诉他:“我也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儿子,我懂得爸妈的爱对孩子有多重要。可是,我因为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孩子,而你因为要治病也同样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儿子不会怪我们,因为儿子知道我们都是在做必须做的事。尤其是你,只要你好好活着,儿子就不会缺失父爱,他就是一个幸福的孩子。”

胡敏华的一番话着实打动了乔,那个平日里很难接近的汉子居然哭了,之后与胡敏华成了知心朋友。

认识胡敏华的人都知道,她身形有些瘦弱,说起话来声音也不高,可很多时候大家发现,她那瘦弱的身躯里散发出一种渗透力极强的光芒,打在你身上,照进你的心底。

一次活动中,一位“艾友”向她抱怨:“胡姐,我不吃肉。”胡敏华听了,随手就把他饭盒里的肉夹过来吃了。“艾友”惊呆了:“胡姐,我们家里人都不敢这样。”

一点一滴,一言一行,是胡敏华用行动向生命致敬。

“很多难题,总要有人去解决,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这种“为患者兜底”的信念,支撑着胡敏华度过抗艾一线的无数日夜,也让我们触摸到医者那颗柔软而坚定的仁心。

在所有援鄂医疗队中,七成为护士,这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生动写照。新冠肺炎治疗棘手,护理更难,平时的“七分护理”到了抗疫期间,更多了几分操劳与沉重。

为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和患者“零交叉感染”,胡敏华一直充当着“安全员”的角色。每次进入病区前,她都要提醒医护人员必须双人检查、对镜自查、护士长核查,确保安全才能进入病房。出病房时,胡敏华还要仔细检查每名医护人员脱防护用品的每一个动作,确保万无一失。

胡敏华在隔离病房一待就是两周时间。她建立并完善了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护士职责流程,将护士取药、取标本,患者转运、体检、餐饮等流程也一一予以规范,还再次完善了应急梯队中护士人力资源调配方案。

在隔离病房,除了做好护理管理与指导,她还多次顶替身体不适的护士倒班,直接护理患者。在她的带领下,全院120多名护士参与抗疫一线战斗,无一人退缩,也无一人感染。

方舱医院里的患者来来去去,不断有新面孔出现,但是他们没住多久,都认识胡敏华。因为只要胡敏华当班,她会巡视责任区里的每一个患者,对即将出院的人,她会送上一张自己书写的卡片。

在其中一张卡片上,胡敏华写道:“感谢缘分让我们相识!疾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还将继续进行这场与无知、恐惧、困难之间的战争。但我们已经比当初学会了不少。强大的心理素质,有时候比药物更有用。”

这熟悉的卡片,胡敏华曾用它鼓励2000多名“艾友”,帮助他们点燃生命的希望。如今,胡敏华用它表达着医护人员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关心、鼓励和祝福,传递着江西人民对湖北人民的深厚情谊。“既治病又疗心”,是方舱医院里的患者对胡敏华共同的评价。

在胡敏华的感召下,许多痊愈后的病友自愿捐献血浆,奉献爱心,做爱和希望的传播者。

“我们心里想什么,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南丁格尔

“这两天浏览回复微博私信,已经积压了很多未回复的信息,真的非常抱歉内疚。2020开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从医院成立隔离病房到驰援武汉将近50多天的时间里,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A友身上,A友们因为爱护我,也尽量不发私信叨扰我。感谢大家对我的包容和谅解!

许久未联系的A友突然微信发来三张我的漂亮画像。这让我很惊喜、感动,终于我也有了穿着防护服的画像了,感恩A友!谢谢你们一直在挂念担心我!”——3月21日,驰援后记(1)

翻看胡敏华的援鄂日记,一字一句,情真意切地记录着她的援鄂经历,也见证着她与“艾友”们的深厚感情。

“大姨和家人交流的时间很少,和病人交流的时间却更多。有时候好几个月没见她面,通过她的微博、微信才知道,哦,今天,她的病房又来了一位新病人,昨天,她又去参加了‘艾友’组织的聚餐,还为一位患者排解了心结……”通过胡敏华外甥的介绍,一位有情、有义、有爱,“舍小家为大家”的护士形象,变得愈加清晰和高大。

2003年,胡敏华爱人发生车祸,左手肘关节开放性骨折,内置钢板后缝了近50针,疼得龇牙咧嘴。

可是,医院一声召唤,陪在爱人身边的胡敏华立马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当时病房里正住着一位难缠的艾滋病人,这个病人情绪极不稳定,常常拔掉针头攻击护士,胡敏华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病房,随时处理突发情况。

而躺在另一家医院的爱人,她却没空多照看一眼。直到今天,爱人受伤的左臂还不能正常地伸直,部分功能丧失。胡敏华偶尔在家人面前谈起这事时,眼里分明闪着泪光,她内心其实有着不少酸楚和愧疚。

虽然胡敏华家世代行医,但做艾滋病护理工作的,她还是头一个。起初,胡敏华的母亲也曾强烈反对。她责怪胡敏华不回家吃团圆饭却和“艾友”一起聚餐;从不接送上下学的儿子,却去火车站接外地来的“艾友”……可胡敏华却说:“病人面对太多异样的目光,自尊心比一般人更强。你缺席普通人的饭局,可能别人会认为你忙,你缺席艾滋病人的饭局,他们就会觉得你看不起他们。”

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才让胡敏华母亲的思想彻底转变。

2014年,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染上艾滋病被家人遗弃,大年三十的晚上,一个人孤零零坐在病床上抹眼泪。

为了让当班的护士与家人团圆,胡敏华主动顶班。母亲给她送来年夜饭,看到病房里那位老人孤独的身影,觉得分外凄凉。

胡敏华端过母亲送来的饭菜,走到老人身边,一个劲地往老人的碗里夹菜,老人的眼泪止不住地滚落下来。这一幕感染了母亲,她看到女儿在拯救一个老人孤独的心。老人反复地说:“你是护士长的妈妈呀,谢谢你哦,生了这么好的女儿。她救了多少人的命啊,我本来也不想活下去的,得了这个病没什么活头了,都是护士长一次次劝我。那时候我问护士长自己能不能活过一年,结果到现在活了七八年。”

从那以后,母亲不再阻拦胡敏华,而且受她的影响,还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兴起,胡敏华敏锐地尝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她先后开通“与艾滋病为邻”微博和“与艾滋为邻”微信公众号,创建了几十个“艾友”交流群,每天同“艾友”交流、沟通,累计发布抗艾信息3万多条,微博关注量已超7万人,阅读量超过4亿次,受众遍及全国乃至海外。

由博文汇编的《在一起——防艾护士长微博日志》I、II册,一度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成为10多万“艾友”及家属的必读枕边书。其中,一篇名为《致秋梅》的微博日志更是温暖了许多艾滋病患者的心,也感动了无数网民,胡敏华由此成为有口皆碑的“最美护士长”。

“一流的护理人员是拥有可被信任的气质,精确的观察力,服务别人的心,主动学习还有我愿意的使命” ——南丁格尔

胡敏华为患者操碎了心,而操心是肉眼看不见的。

一颗心不大,却被分割成千万块,每一块上面都系着牵挂、责任和怜悯,重重地坠在那里,实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便掉在地下,发出细微的响声,只有自己听得到。也许,一些细心的患者也可以感受到。

在九院艾滋病门诊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胡敏华每天都要接待一个又一个老病友、新病患,同他们聊病情,话家常。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不想为人知的故事,对于他们的信任和疑问,胡敏华既要履行医者的职责,还要用真心去轻抚每一个紧张的神经。用胡敏华的话说,“这个小小的房间,承载了太多艾滋病群体的人间冷暖”。

“我的手机中有很多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号码,从最初的几个、几十个、到现在的上千个……”她每天24小时为艾滋病患者开机,就怕患者有急事,因为她知道,每一次安抚、每一个咨询就有可能挽救一位患者的生命。

在胡敏华办公室的隔壁,还有一个艾滋病友心仪的“神秘地方”,没有门牌,也没有具体的诊室标识,却被艾滋病友们所熟知,它有一个暖暖的名字——温馨家园。胡敏华是当之无愧的“家长”。

房间布置得简朴而阳光。靠近门口的一面墙壁上,贴满了一张张五颜六色的心愿签。“加油!一切都会过去的”“艾不可怕,没有爱才可

powered by 闻道